從純軍事角度出發,在兵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防禦方應該主動收縮防線,縮小防禦區域,增強防線上的兵力密度,並且造成進攻方戰線加長、兵力密度降低。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防禦方就能在區域性戰線上獲得兵力優勢,並且將優勢轉化為勝利,然後積少成多的扭轉戰場態勢。
戰略層面上,這一軍事理論就是用空間換時間。
可以說,這是大戰期間,美國的主要戰略,甚至可以說是美國的唯一戰略。
當然,總體戰略上的被動,並不等於在所有戰線上、以及所有時間點上都被動。換句話說,如果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理論不能帶來勝利,反而使美國變得更加被動的話,美國當局也不會採用這一戰略理論。
太平洋戰場這,這一理論的有效一面就體現得非常清楚了。
雖然到2062年初,共和國海軍在兵力總量上擁有絕對優勢,而且這一優勢還會隨著時間擴大。當時,雙方主力艦隊是9比4、航空艦隊是2比4、兩棲艦隊是12比2、海上基地是32比8、運輸船隊是112比42、潛艇是648比482、作戰飛機是86000比42000,就連陸戰旅也高達144比58。也就是說,如果考慮到艦船、飛機與陸戰隊的單位戰鬥力,美國海軍的實際作戰能力僅有共和國海軍的3成左右。問題是,如果將這個資料當成分子,將雙方控制的海域面積當成分母的話,佔優勢的就不是共和國海軍,而是美國海軍了,因為當時共和國海軍控制的海域面積相當於美國海軍的12倍。也就是說,在單位面積內,共和國海軍的兵力只有美國海軍的四分之一。雖然這種對比的現實意義並不大,畢竟共和國海軍不會把作戰艦隊放在後方,而會把兵力集中在前沿戰線上,但是這個資料也說明了一個問題,即在海洋戰場上,共和國海軍的優勢並不像兵力資料那麼明顯,在某些方面、甚至是某些至關重要的方面,共和國海軍還不如美國海軍。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