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很多人看來,陸軍與“飛行”沒什麼關係,但是垂直起降運輸機與低空攻擊機在印度戰爭中大顯神威之後,陸軍的“空中化”步伐越來越快。在2040年之前,甚至有很多人認為不出20年,“傳統陸軍”就將徹底消亡,以空中機動、空中進攻、空中控制為特點的“未來陸軍”將成為地面戰場的主宰力量。
不可否認,2040年的預測過於樂觀了。
雖然從技術上講,陸軍通往“空中化”的道路上沒有不可逾越的障礙,但是國防建設必須服從於國家的總體實力,而不能超出國家的承受能力。以40年代的經濟水平,別說讓陸軍實現“空中化”,能夠打造一支實力不俗的航空兵就非常了不起了。可以說,王元慶在印度戰爭後推行第三次軍事改革,就是要抑制共和國國防建設速度過快的勢頭,減輕國家承受的負擔。事實上,就算到了2049年,共和國當局在國防建設上仍然非常審慎,寧願廢掉很多投入巨大卻註定要失敗的裝備專案,也不願意在裝備發展上冒險。拿陸軍的未來單兵作戰系統來說,花了20年的功夫,投入上千億元,前後搞了好幾個版本,到2049年仍然看不到批次生產與全面裝備的跡象。
問題是,在空中作戰平臺這個裝備專案上,國防部與陸軍都很“捨得”。
與地面主戰平臺專案一樣,空中作戰平臺也在2042年啟動,當年就得到了120億元的追加撥款。與地面主戰平臺專案不同的是,參與空中作戰平臺專案競標的有5家企業,即中航集團、中重集團、航空聯合體(由上飛、成飛、沈飛、貴飛與西飛等多家航空裝置製造企業組成的競標集團)、兵器工業聯合體(與航空聯合體相似,由多家規模相對較小,實力較弱的軍火企業組成的競標集團)與北方重工。事實上,除了北方重工之外,另外4個競標團隊都由中航集團與中重集團控制,其中航空聯合體的絕大部分企業被中航集團控股,而兵器工業聯合體的大部分企業早就被中重集團控股。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