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W-26B垂直起降攻擊機服役時的編號為QW-26B,直到2034年大批次裝備部隊,不再需要保密,才使用了現在的編號。也正是如此,直到2034年,外界才知道共和國陸軍裝備了採用“吸入式電離電磁迴旋推進器”的垂直起降航空器。
若論出名程度,DW-26B絕對超過了任何一種飛行器。
與QW-26A相比,DW-26B除了基本結構有不到60%的相似度之外,其他方面都變了樣。兩套“電磁迴旋推進器”(簡稱)的蜂窩狀毛細進氣口設定在機身前端兩側,保型設計的加速通道向後延伸,在翼根處折轉進入機翼內部,最終連線到距離翼尖三分之一處的三向可控噴口、以及分別設定在機身上下兩側的8處向量推力控制噴口上;為推進器提供電能的1500千克14級複合蓄電池全部採用保型設計,其中600千克安放在機身內部由高強度合金裝甲保護的電池艙內,另外800千克則以填充的方式安放在機翼內;受推進系統加速通道的限制,原先設定在機身兩側的彈艙移到了機身中央,以並列的方式安放;因為採用了向量推力控制系統,所以全機沒有氣動控制翼面。
與J-16一樣,除了得到保留的機翼還有點飛機的樣子,DW-26B的外形沒有一點傳統飛行器的樣子,看上去更像是長了一對翅膀的重型卡車。因為主要在超低空作戰,對飛行速度與隱身要求不是很高,所以DW-26B並不十分重視氣動外形,即便飛行速度慢一點、隱身能力差一點,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與空軍戰鬥機相比,DW-26B更重視生存能力,特別是在惡劣環境下的生存能力。正是如此,DW-26B的裝甲用量高達750千克,不但飛行員座艙得到了嚴密保護,電池艙、推進艙與彈藥艙都得到了保護,甚至連機翼下表面都敷設了厚達10毫米的高強度合金裝甲。因為DW-26B主要在超低空活動,對其威脅最大的是小口徑高射炮與行動式防空導彈。所以陸軍航空兵要求DW-26B必須具備抵抗30毫米穿甲彈直接攻擊,與防空導彈預製破片戰鬥部間接攻擊的能力。為了增強生存能力,陸航還明確要求在損壞1臺推進器的情況下,DW-26B至少能夠繼續飛行30分鐘,最好能夠帶傷返回位於500千米外的基地。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