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以工代賑”,這也算是歷史悠久。
最有名的“以工代賑”應該是美國的羅斯福新政,在羅斯福執政初期,美國全國共有1700多萬失業大軍。
在1934年以前,美國政府為了救濟這些失業人口,使用的方式是直接救濟,也就是所有沒工作的,每天都可以領點吃的喝的。羅斯福上臺之後,美國政府將單純的賑濟改為“以工代賑”,明確規定對有工作能力的失業者不發放救濟金,而是幫助其透過參加不同的勞動獲得工資。
這被稱為是“羅斯福新政”的核心,效果還是很不錯,為廣大非熟練失業工人創造了就業機會。到二戰前夕,美國政府投資的各種工程總計僱傭人數達2300萬,佔全國勞動力人口總數的1/2以上。可以說,“新政”透過上述舉措,為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縮小社會分配差距、促進需求增加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在的埃及的勞動力狀況和1934年以前的美國差不多,很多人沒有工作,沒有生活來源,日子過得和乞丐差不多。
問題是埃及比美國窮得多,埃及政府也沒有能力賑濟,所以埃及人就算是想乞討都無處可去,大家的日子過的都差不多,家裡的糧食自給都不夠吃,實在是沒有能力賙濟鄉鄰。
在這種前提下,楊德山弄出來一個勞務輸出局也是無奈之舉。
楊德山也想“以工代賑”,不過埃及政府已經窮到連政府投資都投不起的程度,想要“以工代賑”也沒有“工”可以提供給埃及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