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試錯,是臨床診斷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能夠讓醫生們迅速判斷出患者的真實情況,而不是嘗試著同時處理多種可能。但在國內,對於“診斷試錯”,臨床上一般有兩種進行方法。第一種是透過檢測來進行試錯——這種方法唯一的缺點就是會增加一些患者和醫保的負擔。而第二種,則是限制更加嚴格的“診斷性治療”。
孫立恩用過診斷性治療,可只要能有其他的選擇,他也不想這麼幹。診斷性治療過程的繁複卻不是簡單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
從原理上來說,診斷性治療倒是非常容易解釋。醫生們已經把患者可能罹患的疾病從浩渺如煙的幾千上萬種,縮小到了那麼兩種或者更多的範圍中。但由於各種原因——可能是因為病情進展速度太快,可能是因為科學進步的程度尚且不足——總之,在仔細平衡過了各種可能性之後,醫生們決定採用某種特定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並且觀察治療反應。
如果患者好轉,則可以確定罹患疾病為A,如果沒有好轉,那麼就按照B或者C、D乃至其他疾病再次進行診斷性治療。
醫生們選擇這種方式進行“診斷”,對於患者的風險也就顯而易見了——如果第一次就沒有猜對,如果連續排除了所有可能但都無效……那麼患者本人就很可能需要付出病情被延誤慘痛代價。
因此在國內的現行情況下,醫生們不到萬不得已,基本都不會使用這種方案。如果要使用,那繁瑣且麻煩的告知過程也會變得非常痛苦。並不是所有家屬都能夠接受醫生們關於“賭一把試試看”的方案,他們更希望能夠把一切都掌握在手裡,包括自己親人的生命健康乃至生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