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銳將論文寄了出去,剩下的時間,就想專心的抓幾條頭犬回去。
他的要求太高,夠水平的往往不願意拼命,能拼命的往往不夠水平。
當然,後者永遠是比前者多的。80年代願意拼命的人太多了,農村裡,願意為一百塊而拼命的青壯年沒有5億也有4億,然而,他們最好的出路仍然是去建築工地和工廠。
實驗室裡的工作很簡單,重複性工作也非常多,按道理說,99%的工作,都只需要普通初中生畢業生的水平就足夠了。
問題在於,剩下的那1%的工作交給誰?難道教授讓你晚上值班,你凌晨三點遇到了不會的工作,就打電話給教授嗎?
更重要的是,不會做那1%工作的人,很可能也沒有能力分辨,哪些是99%的工作,哪些是1%的工作。
另外,就是正確率、效率和成長性的問題了。
實驗室裡剝削科研汪的確是很慘無人道的,通常來說,一條科研汪在成為頭犬,一條頭犬在成為科研白領的過程中,起碼有兩三年的時間是起的比雞早,乾的比牛多的,但這樣的工作並不是沒有意義的,長時間的努力工作,帶來的是飛速的成長,這也是科研世界最有效的培養方案了。
為了讓科研汪們順暢的工作而付出的培養經費,實驗耗材換算成鈔票,比培養一名大學生貴多了,這樣的高成本,自然是需要對被培養者先行進行篩選。
楊銳遇到的問題,就是缺少大量的被培養者。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