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來看,從古至今,科學的各學科發展經歷了兩次大的飛躍:
第一次是在十六、十七世紀之間,以牛頓在1687年7月5日發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標誌。在此之前,科學的發展主要依靠經驗總結和個人感悟,每位科學家都把自己的個人主觀思想融入其中,科學中感性成分更多一些,在充分展現哲學思辨的同時,也導致科學與神學的界限非常模糊。
牛頓最偉大的貢獻,就是用數學方法闡明瞭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則——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把科學的根基牢牢地奠定在嚴謹的數學推導和公式歸納上,使得科學與神學界限分明。正如詩人亞歷山大?波普為牛頓寫的這段墓誌銘:
自然與自然的定律,
都隱藏在黑暗之中;
上帝說:“讓牛頓來吧!”
於是,一切變為光明。
以數學的進入和廣泛應用、定量的開展和觀察記錄的流行、實驗和假說的廣泛發展為標誌,科學領域的各學科迅速擺脫愚昧的迷霧,進入了理性的實驗分析階段。藉助這股東風,科學家們在學術研究領域內馳騁縱橫、開疆擴土,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
到了十九世紀,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等各主要學科的研究方法和基礎理論已經告竣,初步實現了科學化。這時候,研究人員信心滿滿地展望未來:將來的工作,就是修修補補的零碎活兒啦!同時代的學生後輩,則如聽聞父親腓力二世在外攻城略地的亞歷山大,心裡充滿蛋疼般的憂鬱:既然前輩們已經快要征服了世界,那我將來還能做些什麼?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