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樂律與時序,度量衡,天文,朝制,禮儀皆有極大的關係。
一句話,這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音樂問題,還是華夏民族一直用來指導民族進步的哲學理論。
音樂和哲學,看起來似乎並不屬於一個範疇。
音樂遨遊在情緒的天空,被用來描述最深刻、最細膩、最廣泛的人類情感世界。
哲學則行走在理性的石階上,以縝密的思考,嚴格的邏輯,揭示人類與自然界本質上的規律。
但是兩者也有共通之處——同屬於人類最高階的思維活動,都超越了語言的羈絆,沒有國界的限囿,都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而華夏民族,可以說是最早將它們聯絡起來的民族,很早就賦予了音樂以“宇宙資訊”的屬性。
所謂“奏律歌呂,合陰陽之聲。”“聖人作樂以紀中和之聲,所以導中和之氣。”
夏祭之後,百官們又開始了繼續關於禮樂的撕逼,定音,就成了重要的一個爭論點。
禮樂禮樂,樂和禮是配套相成的,大宋之立國以來,先後三次定樂,然皆不盡如人意。
其中一項就是標準音高的問題。
太常寺收藏的大樂鐘磬一共有三種:王樸製作的樂器,李照製作的樂器,胡瑗、阮逸製作的樂器。
其中王樸之樂,其聲太高,太祖皇帝曾經明確表示不滿意。
這個問題很嚴重,因為還是有神秘學因素和情緒體驗在裡邊——“音高則悲,亡國之音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