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平原下有海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讀陳平原的著作,想寫書評,難寫書評。想寫是因為有感慨,難寫是因為感慨太多,如面對滿漢全席,不知從何處下箸。

《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一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是陳平原“七八年間關於文學史與學術史部分文章的結集”(小引)。所收文章一方面基本代表了陳平原目前的學術格局和學術“野心”,另一方面也基本代表了陳平原的學風和文風,因此這本論文集倒似乎比其他專著更“陳平原”一些。或許就是這個內在原因,使作者在後記中寫下:“惟一聊以自慰的是,思路還算連貫。”

陳平原素以博聞強記,融會貫通著稱於學界。若從這個角度來評價該書,自然也是當之無愧。不過我想這一點既是公論,就無須我再來多吹一竽。我想說說這本書所集中體現出的一點陳平原的“思想矛盾”。

陳平原姓陳,所以他是“陳述大師”。他不抒情,少描繪,又吝於議論,他以“陳述”作為看家本領。然而他的陳述卻好象並不“老實”,字縫裡總閃爍著一些抒情議論的影子,彷彿是一套陳家洛的“百花錯拳”,裡面融合了許多門派的東西,令人一當真就會出錯。他愛用“坐實”一詞,常常在陳述一通之後,又告訴讀者“不可坐實”。可如果你真的不去坐實,則可能恰恰中了他的計,他本來是希望讀者坐實的。例如書中的力作《作為文學史家的魯迅》,以厚重的“陳述”向讀者昭示了魯迅在文學史研究方面的傑出貢獻和才華,但在涉及魯迅的學術與文學的關係時,則陳述得相當“複雜”。開頭借蔡元培和周作人的文字說“魯迅的學術成就起碼不比其文學創作遜色”,之所以學問家的魯迅不彰,一是因為中國人重文學而輕學術,二是“魯迅的研究計劃沒能真正完成”,他不如王國維等人對學術“忠誠”。中間說魯迅在學術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正是這重考據而又不囿於考據,或者說承清學而又不囿於清學。”結尾從魯迅的晚年生活環境,對“名人學者”的傲慢不恭,以及更看重“戰鬥的文章”,得出魯迅的思路“近雜感而遠學術,重現實而輕歷史。這種心態,其實不大適合從事文學史著述。”最後又云“君子求仁得仁,後人無權妄加評說;只是少了一部很有特色的《中國文學史》,總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回想全文,你說陳平原對此事到底是什麼態度?可以說,是一種矛盾的態度。然而陳平原似乎棘手於這種矛盾,他竭力企圖把矛盾“統一”起來。陳平原文章所特有的那股“澀味”,恐怕相當程度上來自於這種努力。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