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餐的時候,我夾起一塊火腿問你“《論語》《述而》篇裡孔子跟乾肉有關的句子是什麼?”你想了半天,答不上來。直到我說“自行束?……”,你才接
“以上”,卻又想不起下一句——“餘未嘗無誨焉。”
接著我問你:“有教,下面兩個字是什麼?”你也想了好幾秒,才答出“無類”。
我又問你,孔子說:“‘舉一隅,不’怎麼樣?”你聳聳肩說:“好像是想到另外三個桌角。”
然後當我怨你怎麼不久前教的東西,卻忘得差不多的時候,你還不服氣地講你功課那麼多,要想的事那麼多,當然很容易忘,又瞪我一眼,說:“爹地是怪胎,記性好,所以會背那麼多東西。”
你錯了!我的記憶一點也不比別人好,我之所以能把以前唸的,像是《岳陽樓記》、《桃花源記》,至今倒背如流,都因為我用了一種特殊的記憶方法——懸念法。
其實每個人都會懸念。譬如有個同學對你說三個月後的今天要請你去他家玩。如果你跟他不是深交,對他家又不好奇,很可能三個月後,除非他再提醒你,你早忘了那個約。
但是相對的,如果美國總統說他三個月後的今天,要請你去白宮作客,你就絕不會忘。
為什麼?
因為你重視他,把那邀約看作大事。在下面三個月當中,天天念著,當然不會忘。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今天讀了一個月之後要考的東西,就算這一個月當中,你再也沒機會複習,恐怕到考試,頂多只忘了三分之一。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