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不是病,痛起愁煞人”,這句俗話雖然不科學,但之所以能流傳至今,說明它畢竟傳達出了一些中國老百姓的兩種認知,一是比起別的絕症來,牙痛並不危及生命,二是牙痛的苦惱,有時甚至比得了其他臟器的險症更加難熬。其實口腔保健極其重要,不但要從幼童抓起,而且應該貫穿終生。人終有一老,人老齒落,乃正常的生理現象,只是每個人的齒老搖落時間不盡相同,有的早些,有的晚些罷了。現在醫學發達,牙科的治療補救手段越來越先進,人們在平時注重牙齒保健的前提下,一旦牙痛,應及時找牙醫檢查處理,老年人更
耽誤不得。
退回二三百年,那時的中國老年人牙齒痛起來,雖貴為皇族,一般也沒有什麼立即止痛的妙招。話說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一日去向孝惠皇太后請安,太后向他訴苦,說自己“牙齒動搖,其已脫落者,則痛止,其未脫落者,痛難忍”,因而向康熙打聽治牙痛的偏方。康熙是個大孝子,何況更希望透過自己的孝行來推行“以孝治國”的方針,對孝惠皇太后的牙痛怎能掉以輕心?那時的太醫院也未必沒有能提供止痛偏方的太醫,何況康熙還很接納了些西方的傳教士,這些傳教士大都掌握包括牙科醫術的西方科學,按說為皇太后提供臨床治療也不是沒有條件,但“遠水解不了近渴”,康熙懂得,更有效的止痛方法是馬上給予皇太后心理治療,於是,他給皇太后獻上了“開心果”。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