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流氓朝鐘鼓樓下走來。凶多吉少。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對於許多成年人來說,彷彿不過是昨天的事。由於這場長達10年的動亂扭轉,切斷了大量過去正在發展中的事態,所以,當動亂過去,人們在“撥亂反正”的過程中接續以往的線索時,往往不得不把這10年暫時當做一個空白,就彷彿時間到了1966年夏天突然凍結,而到了1976年秋天,才又復甦似的。前幾年報紙上時常把實際早已超過35歲、乃至逼近50歲的作家稱作“青年作家”,便是一例。因為人們——包括他們自己——都覺得他們的實際生命,需要從實際年齡中扣除掉一個“10”。
可是在“文化大革命”爆發的那一年出生的人,到1982年卻已經整整16歲,並且經歷了他個人生活史中的幼年、童年、少年等階段,而開始向青年時代演進。他們靜悄悄地生長著。
現在那其中的一個,便在鼓樓前的大街上從南朝北走。
他的名字叫姚向東。和他同齡的人之中,有許許多多的向東,衛東,立東,頌東(還有衛彪、學青之類,不過都迅即改掉了)……在他們上幼兒園的時候,阿姨教給他們“打倒叛徒內奸大工賊”的歌謠;在他們小學快畢業的時候,老師又給他們講劉少奇爺爺的豐功偉績。在“開門辦學”的日子裡,他們參加“邁社會主義步,堵資本主義路”的活動,老師為提高他們的覺悟,組織他們看電影《青松嶺》,回來開會批判電影中那個搞“自摟”的錢廣;而在初中畢業的前夕,“分數掛帥”的浪潮洶湧澎湃,老師為了讓他們儘可能考上“重點高中”,鍛鍊作文的能力,又組織他們看了電影《柳暗花明》,回來寫觀後感,批判極“左”路線對農民合理願望的粗暴踐踏……原來社會向他們灌輸“愛情”和“金錢”是羞恥的觀念;如今社會上充斥著無處不見的“愛情”,並且透過對“萬元戶”的宣傳,使他們懂得了錢越多越光榮的道理……小小的年齡,貧乏的經驗,尚未發育完全的中樞神經系統,承受如此巨大的、頻密的、戲劇性的大轉折,他們會產生一些什麼問題,出現一些什麼心態,導致一些什麼後果?似乎我們的教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一時都還來不及進行細緻的專題研究。在我們的社會生態群落中,不管你對他們這一茬人忽視還是重視,反正他們無止息地生長著、活動著。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