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編輯遇上文學青年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一位編輯遇上了一個文學青年。

1982年12月12日那天的《北京日報》第四版廣告欄中,有這樣一則廣告:

尋人

蘇德佑,男,36歲,身高1.60米左右,遼寧鞍山人。身穿青布棉襖,勞動布工作褲,腳穿黑膠靴,挎黃帆布包,精神不正常,於11月14日離家赴京並帶大量自寫詩稿,至今無音訊。如有見到者請通知鞍山大孤山礦選礦廠蘇德華。

當天《北京日報》的讀者中,大約很少有注意到這則廣告的,讀到而產生出一種惶恐感的,更絕無僅有——那僅有的一位,便住在我們已經相當熟悉的那個鐘鼓樓附近的小四合院中。

前面我們介紹這個四合院時,提到在前院的西邊,有個用帶月洞門的短牆另隔出來的小院。那小院裡住著一對中年夫婦,男的叫韓一潭,是個有著30年經驗的詩歌編輯,女的叫葛萍,是個有著27年教齡的小學教師。他們的獨生女兒韓向紅已經30歲出頭,早已結婚另過,外孫子都快滿五週歲了。

由於韓一潭夫婦那住房的位置,位於這個四合院的“死角”,且又有一道短牆將他們的居住區與其餘部分隔開,加上他們生性不喜交際,所以儘管他們一結婚就住進了這個小院,卻始終未與院裡其他住戶打成一片。1982年年初,住裡院北屋的張奇林晚飯後翻閱《光明日報》時,看到一篇揄揚優秀編輯的文章。那篇文章裡介紹到“辛勤的淘金者韓一潭”,說韓一潭每天要審閱近千首自發投詩,大都味同嚼蠟,毫無新意,但他堅持一首首認真地讀下去,偶爾發現一首閃光的好詩,他便高興得情不自禁,立即報送主編,予以扶持……有一回他剛讀完一首隻有十二行的好詩,便被叫走開會去了,開完會回來,他發現辦公桌被好心的同事整理了一番——因為窗外的風把他滿桌散亂的紙張刮到了地下,人家便為他拾起垛齊;他從那垛齊的稿堆中再尋那首好詩,怎麼也找不著了,非常懊喪,有人勸他不要找了,因為來稿者不過是無名小卒,其詩文只有十二行,按編輯部規定是可以不予迴音、不予退稿的;他卻不能忘懷,他費時一下午,翻遍桌上、抽屜中所有的紙片,去尋覓那首小詩,竟毫無蹤影……第二天,他下了更大的決心,甚至趴到地上,搜尋櫃櫥下面,終於從櫃櫥下蛛網密佈的角落裡,找到了那首小詩。最後那首小詩被髮表了出來,給作者極大的鼓舞,在首次成功的激勵下,那作者的創作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後來又陸續發出了許多短詩、組詩,目前竟儼然成為所在省份的一顆文學新星。當記者問到韓一潭從這樁事中總結出什麼經驗時,韓一潭風趣地說:“我的經驗教訓是——必須去買一方鎮紙,壓住我桌上的每一篇稿紙,不讓它們被風颳跑。”他那辦公桌上,後來果真出現了一方銅製鎮紙……張奇林讀完有關韓一潭的報道,不禁感嘆地說:“各行各業都需要韓一潭這種伯樂啊,我們局裡要多幾個韓一潭,事情就好辦多了嘛!”當時他的女兒張秀藻在一旁咯咯咯地笑了:“爸,您知道嗎?韓一潭就住在咱們院裡!”張奇林吃了一驚:“鄰居?”張秀藻笑得更兇了:“爸,您的官僚主義真夠可以的!韓一潭就住咱們前邊西小院裡,您到現在才知道!”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