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不是信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一個朋友忽然寄給我一張《晨報副刊》,我就覺得有些特別,因為他是知道我懶得看這種東西的。但既然特別寄來了,姑且看題目罷:《關於下面一束通訊告讀者們》。署名是:志摩。哈哈,這是寄來和我開玩笑的,我想;趕緊翻轉,便是幾封信,這寄那,那寄這,看了幾行,才知道似乎還是什麼“閒話……閒話”問題(2)。這問題我僅知道一點兒,就是曾在新潮社(3)看見陳源教授即西瀅先生的信(4),說及我“捏造的事實,傳佈的‘流言’,本來已經說不勝說”。不禁好笑;人就苦於不能將自己的靈魂砍成醬,因此能有記憶,也因此而有感慨或滑稽。記得首先根據了“流言”,來判決楊蔭榆事件即女師大風潮的,正是這位西瀅先生,那大文便登在去年五月三十日發行的《現代評論》上。我不該生長“某籍”又在“某系”教書,所以也被歸入“暗中挑剔風潮”(5)者之列,雖然他說還不相信,不過覺得可惜。在這裡宣告一句罷,以免讀者的誤解:“某系”雲者,大約是指國文系,不是說研究系。

那時我見了“流言”字樣,曾經很憤然,立刻加以駁正,雖然也很自愧沒有“十年讀書十年養氣的工夫”(6)。不料過了半年,這些“流言”卻變成由我傳佈的了,自造自己的“流言”,這真是自己掘坑埋自己,不必說聰明人,便是傻子也想不通。倘說這回的所謂“流言”,並非關於“某籍某系”的,乃是關於不信“流言”的陳源教授的了,則我實在不知道陳教授有怎樣的被捏造的事實和流言在社會上傳佈。說起來慚愧煞人,我不赴宴會,很少往來,也不奔走,也不結什麼文藝學術的社團,實在最不合式於做捏造事實和傳佈流言的樞紐。只是弄弄筆墨是在所不免的,但也不肯以流言為根據,故意給它傳佈開來,雖然偶有些“耳食之言”(7),又大抵是無關大體的事;要是錯了,即使月久年深,也決不惜追加訂正,例如對於汪原放先生“已作古人”一案(8),其間竟隔了幾乎有兩年。——但這自然是隻對於看過《熱風》的讀者說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網頁】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使用【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並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網路。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