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的歷史,一般都以乾隆年間徽班進京作為始點,但京劇真正成氣候,其實是在慈禧太后當政的時期,慈禧實際上是京劇的第一功臣。在慈禧之前,京劇不過屬於花部的亂彈,登不了大雅之堂。而宮裡上流社會,興的是崑曲。這種雅部的玩意兒,曲調悠揚、唱詞典雅,很適合士大夫淺斟低唱的口味。而花部的諸曲,雖然高亢悠遠,但唱詞卻鄙俚不堪,為了找轍押韻,甚至話都說不通,只有在民間才有市場。
然而,慈禧太后是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女人,出身也不是詩禮之家,大權在握之後,閒暇依然不少。沒什麼文化的她,不大可能欣賞雅部的崑曲,只能把心思花在花部的亂彈上,所以正在形成中的京劇就有了自己的恩主。按規矩,宮裡觀戲,多半是宮裡的太監演。只有乾隆破例,招外面的藝人進宮演戲。乾隆之後,幾位皇帝都相當拘謹,這個例子也沒怎麼延下去。太監演戲,雖是專門的御用班子,但水平有限,哪滿足得了慈禧的胃口?於是招外班演戲,就成為同光之間的家常便飯,時間一長,宮裡的內班反倒成了點綴。清室家法,男女授受不親,雖然是太后,但年紀並不大,招些外來的男性藝人進來,面對面演戲,似乎有礙禮法。但是,太后說了算的時代,有誰敢計較這個?
那個時代有名的京劇藝人,幾乎沒有不進宮演戲的。譚鑫培、王瑤卿、侯俊山、楊月樓、楊小樓、孫菊仙等等,都是宮裡的常客。其中譚鑫培最紅,而楊月樓、楊小樓父子兩代供奉。進宮演戲當然有好處,每月有四兩銀子的俸祿,十口人吃的白米,制錢一串。每次演戲,還有十兩八兩的賞錢,如果太后或者皇帝高興,賞得就更多。但是,更大的好處,卻還是宮外的市場。有進宮演戲的經歷,在外面就會得到更多王公貴族和大權顯貴的青睞,名聲大,包銀多,機會多。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