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聞見錄》的作者陳倫炯字資齋,福建泉州同安人。父陳昂,少時孤貧,只得“廢書學賈,往來外洋”。當時有些嫻於操舟者,“僅知針盤風信”,但在問及地理形勢則多數茫然不知,“間有能道一二事實者,而理莫能明”。陳昂在海上“則必察其面勢,辯其風潮,觸目會心,有非學力所能告者”。康熙壬戍(二十一年,1682)施琅受平臺灣命,“旁求習於海道者”。陳昂“進見,聚米為山,指畫形勢,定計候南風以入澎湖”。為了解鄭氏有無隱遁遺孓,陳昂縱橫東西洋五年。臺灣平定後,陳昂除官授職,皆在濱海地區任職。(注:見陳倫炯雍正八年(1730)所撰《海國聞見錄序》,陳倫炯:《海國聞見錄》,李長傅校注本,陳代光整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陳倫炯幼時,隨父出行“島沙隩阻盜賊出沒之地”。在這些場合,其父對其因地施教。稍長,父親在浙省為宦,陳倫炯在其地“聞日本風景佳勝”,還打算周諮明季倭寇“擾亂閩浙、江南”的實情。因此可以說,陳倫炯出身海事活動世家。他曾充任康熙帝侍衛,康熙對他親加教誨,示以沿海外國全圖。康熙末、雍正初,他一直在臺灣出任軍職,後來又遷職東南其他沿海地區。在那裡,他“日見西洋諸部估客(注:按,“估客”即“賈客”。),詢其國俗,考其圖籍”,並對比“先帝所圖指畫”,發現“毫髮不爽”。因此他“按中國沿海形勢,外洋諸國疆域相錯,人風物產,商賈貿遷之所,備為圖志”(注:《海國聞見錄序》。),是為《海國聞見錄》。此書成於雍正八年(1730),有清乾隆刻本,且收於《昭代叢書·戊集》續編、《藝海珠塵·石集》及《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等叢書。對《海國聞見錄》作過深入研究的是已故河南師範大學教授李長傅先生,他在1942年曾發表《〈海國聞見錄〉東南記箋釋》。(注:載《真知學報》,1942年,一:五。此文未見,茲據李長傅校注《海國聞見錄》書後所附目錄。)並在1949年以前開始此書的校釋工作,至1963年完成。其所據底本為《昭代叢書》本(道光本),參校其他本子。校注成果由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注:應當指出的是,本書註釋中外文錯誤極多。本文在具體引述處將一一指出。)本文所據即李長傅先生校注本,以下簡稱《海國聞見錄》。本文在錄《海國聞見錄》和其他標點本史料史文時,偶不遵從書中標點。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