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海外中國作家的本土性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前言

從世界文化任何一個角度來看,我們中華民族實在是個“愛好文學的民族”(a nation of literature lovers)。在19世紀以前,我們用漢文、漢語保留下的文學作品與文學史料,實非其他任何語言所可望其項背。

古人說“六經皆史”,但是在一個學現代比較史學的人看來,我們傳統中國,官私作品,實在是“百史皆文”。寫歷史、寫函札、寫公私文告,首先注重的便是修辭和文藻。上法堂打官司、到朝廷告御狀,往往只要你文字鏗鏘,官司也就打贏了一半。

這種風氣濫觴的結果,往往就以辭害義,在敘事的精確性上和在論理的邏輯性上,都受了影響。汽車兩三輛,朋友七八人,講起來多麼順口、好聽、有文學情調,管他是兩輛還是三輛、七個人還是八個人呢!

因此做“馬虎先生”也是我們生活方式中的“本土性”之一種吧。

子曰:“必也正名乎!”我們要談華裔海外作家的“本土性”,先得給“本土性”下個明確的定義。

“本土性”的定義

在這世界上,每一個特殊民族,都有其與眾不同的特殊文化傳統和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由這個特殊傳統、特殊生活方式所孕育出來的特有的民族心態——這一特殊民族心態,就是所謂“本土性”。這在英文詞彙裡通俗地說來,中國人的本土性則是the Chineseness of the Chinese,沒有中國“本土性”的中國人,在70年代美國少數民族運動中,往往被激烈分子詛咒成“外黃內白的‘香蕉’(banana)”。其實,近百年來的北美洲,乃至今後一百年的北美洲,也不會有百分之百的“香蕉”——既然“外黃”,內心亦不可能“全白”。話說到底,縱是“全白”,也並不是什麼“壞事”,因為“全黃”也不代表什麼“好事”。Chineseness不是個道德名詞,它只代表一種“民族心理狀態”(ethnic-mentality),而這個狀態,也是或多或少永遠地流動著,它不是一成不變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