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政治的中心在歐洲。歐洲大陸上古老而著名的民族國家法國、德國、英國和義大利主導著局勢。在遠東日本的帝國野心和中國的內部混亂形成了第二個在很大程度上獨立的風暴中心。具有巨大版圖的蘇聯和稍小的美國將歐洲的爭鬥轉入到了對遠東勢力的爭奪。作為以意識形態為準則的兩個沉睡的巨人在兩次世界大戰的政治決策中只是處於邊緣地位。在非洲和東南亞的殖民統治者和官方都處於和平的狀態,拉丁美洲掙扎在美國經濟勢力的陰影中,同時英聯邦國家(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滿足於讓其他國家介入國際事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打破了這種狀態。在戰爭中蘇聯和美國成為兩個全球性主導力量。非常奇怪的是,這兩個國家同樣出於意識形態準則的原因在戰前都不是很情願介入其他事務,而隨著在國聯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外交等其他方面取得平等地位以後,蘇聯和美國都有興趣介入到所有地區的事務中。作為馬克思列寧主義者,蘇聯意識到要善待在亞洲、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顯著興起的共產主義運動;同時在捍衛威爾遜民族自決觀點中,美國人感到需要遏制共產主義運動的全球擴散。
冷戰陣營的確是在較長時間中才形成。在1945年大部分美國人希望重複他們前輩在1918年所作的撤軍和裁軍。聯合國在大國一致的支援下接管了維持和平的任務。而困難就在於1945年之後同1918年之後一樣,大國都很難達成一致。為和平處理德國和日本而努力達成的一致條約被證明是徒勞的。因此,在1947年美國政府認為,從歐洲和日本的撤軍要等到斯大林的蘇聯擴張野心被“抑制”時。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