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說法叫做記恨。孫權記恨張昭。為什麼記恨張昭呢?因為赤壁之戰的時候張昭是主張投降的啊。而且我們也講過這個故事啊。孫權稱帝的時候講這都是周公瑾的年功勞啊。張昭也站起來準備發表一番歌功頌德的言論。孫權把他止住了,說張公你就算了啊,朕當年要是聽了你的話,現在已經討飯去了。記恨他,而且邏輯上也講的通嘛。對不對?朕如果投降了曹操,有皇帝當嗎?沒有皇帝當。朕當不上皇帝,你能當上丞相嗎?也當不上對不對。既然你原本就是當不上丞相的,這回也不要當嘛。但是這種事情你一次就夠了啊。你要羞辱他一下,或者報復一下,一次就夠了。有人說其實這個不是記恨,是個立場問題。說孫權懷疑張昭立場不堅定。其實這個也不必。因為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曾經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講條件,說如果你把張昭和劉備殺瞭如何如何。如果你捨不得殺張昭,光殺劉備也行.那曹操把張昭列入了他的黑名單就等於證明張昭對你孫權來說是立場堅定的嘛.凡是敵人擁護的咱們就要反對嗎.所以這個恐怕也不通.
第三種說法呢,說孫權不是記恨,是忌憚.是怕張昭.陳壽就有這個說法,陳壽說張昭不能當丞相是“以嚴見憚,以高見外”。就是張昭這個人太嚴厲了,所以孫權害怕他。張昭這個人太高尚了,所以孫權疏遠他。這個也有證據。我們知道孫權接班以後,是以師傅之禮來對待張昭的。也就是把張昭當老師的。既當叔也當老師。張昭呢,也當仁不讓。你既然把我當老師,我就要有個老師的樣子,我就管你。孫權呢?其實是一個很英武的人,他喜歡打獵。經常是親自騎著一匹馬,就出去打獵。射老虎。還發生了什麼事情呢?發生老虎的前爪抓住了孫權的馬鞍,很危險。這個時候張昭就去擋橫。張昭說一個做君王的駕馭的應該是英雄,而不是駿馬。對付的應該是敵人,而不是野獸。這不是一個仁君該做的事情。孫權說,不好意思嘛。年輕嘛,不懂事嘛。我下回不了,好吧。孫權是不騎馬打老虎了,改坐車。孫權發明了一個車子。射虎車。自己坐在車子裡面,拿箭還是射。就這樣還是有老虎或者別的猛獸撲到車子上來。孫權親自去殺這些猛獸。很高興,很開心。張昭一看,怎麼又去。這老頭子又去嘮叨他。你這樣不對啊,做仁君不能這樣子,也就是這些道理。這時候孫權就只笑不答了。笑一笑,不回答。照做。在這裡我們也看出來,孫權和張昭他們有家庭感。是不是有家庭感。在這個故事裡面張昭像個婆婆媽媽的大叔。孫權像個調皮搗蛋的侄子。就這麼個感覺,這個嘮嘮叨叨沒完沒了,你出門多加件衣服啊,天冷,被子有沒有蓋好啊,這個老蹬被子。就這種感覺,這也沒有什麼,我們經常也看到大管家,管著那個小少爺,有這種事。但是你知道這個人他是要變的,第一這個侄子他要長大的,而且他越做越大,他做到皇帝的。等他越做 做大,做到吳王,做到皇帝的時候你還是個嘮嘮叨叨的大叔。這個時候就不靈了吧。問題是張昭他不變啊。應該是孫權稱吳王之後,有一次在武昌釣魚臺,我在說一便,武昌就是現在的湖北省鄂州。鄂州是臨長江的,江上有一個釣魚臺,不是咱那個釣魚臺國賓館啊。孫權在那個釣魚臺搞了一個宴會廳,有一天晚上大宴群臣,所有人都喝的七歪八倒.孫權大醉,看大家都歪倒在這個地方,說來人啊.往他們臉上灑水,灑冷水.把他們弄起來.來來來,繼續喝.今天非得有個人從臺上掉下去才行.那才算喝好了.張昭聽了這個話以後,臉一拉,一句話不說,出門到他那"寶馬"車上坐著生悶氣.孫權想,張昭呢?說張昭回他那"寶馬"車上去了.正在生氣呢.孫權說,哎呀,張公啊,今天晚上不是很快樂嗎?幹嘛呢,生什麼氣啊.張昭坐著,快樂,很快樂.告訴你說---當年殷紂王把酒槽堆成山,把美酒做成池子,整天整天,整夜整夜地喝酒,他也說很快樂.他沒說不快樂.孫權沒有辦法(很無奈的樣子),好,散會散會.這個實際上讓孫權掃興的,所以孫權第二次解釋他為什麼不任命張昭做丞相的時候,孫權就說的很清楚,大家知道丞相這個職務的重要性,而且丞相這個職務是要跟所有人聯絡的.“此公性剛”,這位老人家的性子太剛烈了,當了丞相人家肯定要提建議,提意見,要建言獻策,參政議政,對不對。這意見如果他多半是不會接受的,因為他剛啊,他剛愎啊,他不接受大家的意見,最後還不是弄得怨聲載道,還不是弄得麻煩很多,這個不是害了張公嗎?從這個角度來說,張昭這個人不合適當丞相。但是我們要問,孫權選的那個孫邵他就合適嗎?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