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秦漢之世,實有一從東周以降,懸而未決的社會問題。制民之產,在古代的政治家,本視為第一要事。“先富後教”,“有恆產而後有恆心”,民生問題不解決,政治和教化,都是無從說起的。漢代的政治家,還深知此義。“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乃後世經驗多了,知道“天下大器”,不可輕動,才有此等姑息的話。漢代的人,是無此思想的。多數的人,對於社會現狀,都覺得痛心疾首。那麼,改革之成否,雖不可知;而改革之事,則終不可免,那是勢所必然了。然則漢代的社會,究竟是何情狀呢?
當時的富者階級,大略有二:(一)是大地主。董仲舒說他“田連阡陌;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而貧者則“無立錐之地”。(二)是大工商家。注215晁(cháo)錯說他“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因以兼併農人。封建勢力,未曾剗(chǎn)除,商業資本,又已興起。胼手胝足的小民,自然只好“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了。
漢世救正之法,是減輕農民的租稅,至於三十而取一。注216然而私家的田租,卻十取其五。所以荀悅說:“公家之惠,優於三代,豪強之暴,酷於亡秦。”武帝時,董仲舒嘗提出“限民名田”之法,即是替佔田的人,立一個最大的限制,不許超過。武帝未能行。哀帝時,師丹輔政。一切規制,業已擬定,又為貴戚所阻。至於法律上,賤視商人,如“賈人不得衣絲乘車”;“市井之子孫不得為宦吏”等,於其經濟勢力,不能絲毫有所減削。武帝時,桑弘羊建鹽鐵官賣和均輸之法,名以困富商大賈,然實不過羅掘之策,反以害民。其於社會政策,自更去之逾遠了。注217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