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工人階級在1870—1914年間形成了有意識和有組織的社會群體這個一般性的主題,我們不可能,也不需要在此介紹實際上和可能的種種變化,包括地理、意識形態、國家、地方性等等。在非白人的世界(例如印度,當然還有日本),即使工業發展已不可否認,工人階級顯然尚未形成具有上述意義的社會群體。階級組織的這種進展,在時序上不是勻速發展的。它在下列兩個短暫時期中進展得特別迅速。第一次大進展發生在19世紀80年代末到19世紀90年代初,這些年間發生的突出事件,有勞工國際性組織的重新建立(稱為第二國際,以區別於1864—1872年間的第一國際),以及勞工階級希望和信心的象徵——五一勞動節。在這些年間,若干國家的議會首次出現一定數目的社會主義者,而即使是在社會主義政黨已擁有強大勢力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力量在1887—1893年間也增加了一倍(由10.1%增加到23.3%)。第二次大進展發生在1905年的俄國革命到1914年間——俄國革命對這項進展具有重大影響,尤以中歐為最。勞工和社會主義政黨在選舉上的重大進展,如今更得到選舉權普及的助力,後者讓它可以有效地增加選票。同時,一波一波的勞工騷動,推動了有組織的工會力量的一大躍進。雖然細節隨各國情形而有極大的不同,這兩波迅速的勞工進展卻以各種不同的方式隨處可見。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