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爾幹半島的殺伐之聲即將大幅升高。一九一二年三月,俄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成功打造出旨在阻止青年土耳其黨收回巴爾幹半島失地、擊退奧匈帝國侵犯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同盟。然後俄國出面居中協調,讓希臘人、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達成瓜分馬其頓的協議。奧地利始終認定,馬其頓曾遭多個外族入主一事(曾先後屬於保加利亞帝國、塞爾維亞帝國、拜占庭帝國),加上該地族群、宗教的多元複雜,會使任何巴爾幹國家都無法控制它。畢竟土耳其人二十世紀統治馬其頓時,憑藉的手段包括鼓勵居民(保加利亞人、塞爾維亞人、希臘人、羅馬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互相迫害(此舉偶爾迫使列強堅持要求土耳其改革,甚至派國際委員會來落實改革)。[1]
但俄羅斯的介入,對土、奧兩國大計的威脅,遠不只限於馬其頓一地。由於俄國的運作,塞爾維亞與保加利亞為共同目標而結盟,說服希臘和黑山加入一起奮鬥,然後在一九一二年十月向奧斯曼帝國宣戰。這一巴爾幹聯盟的成員國不久後就會為爭奪戰利品而大打出手,但當下他們都有志於趁君士坦丁堡充滿幹勁的新政府尚未鞏固其在國內和在其少數僅存的歐洲省份(例如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的權力時,先打敗土耳其人。
接著爆發的戰爭,使奧斯曼帝國失去大片疆土,使其陸軍消亡殆盡。開戰才三星期,五十萬土耳其部隊(在色雷斯的二十二萬部隊和在馬其頓的三十三萬部隊),遭總兵力達七十一萬五千人的巴爾幹聯軍擊敗。希臘人拿下薩洛尼卡;保加利亞人進逼到君士坦丁堡城門;黑山人攻入科索沃和斯庫塔裡(斯庫臺);塞爾維亞人往南攻入馬其頓,遠至莫納斯提爾(Monastir,馬其頓語稱比托拉/Bitola),然後十一月時揮兵向西抵達海邊。由於希臘人和保加利亞人佔領土耳其的愛琴海沿岸,塞爾維亞人即不客氣奪取奧斯曼帝國阿爾巴尼亞境內濱亞得里亞海的四個港口:聖喬凡尼-迪梅杜亞(San Giovanni di Medua,阿爾巴尼亞語稱聖金/Shëngjin)、阿萊西奧(Alessio,阿爾巴尼亞語稱萊什/Lezhë)、都拉佐(都拉斯)、發羅拉(Valona,阿爾巴尼亞語稱夫羅勒Vlorë)。一九一三年五月簽署的倫敦條約,為土耳其在其歐洲諸省的統治敲響喪鐘,因為奧斯曼帝國的巴爾幹諸省大部分被轉讓給巴爾幹聯盟。奧匈帝國,歐洲的巴爾幹強權,一無所獲。維也納的《時代週刊》以無法置信的驚訝口吻說道:“這場巴爾幹危機使我們的外交遭逢如一八六六年的挫敗。”[2]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