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已可採用預先口服或接種某些預防疫苗的辦法,使人體產生對某些疾病的抵抗力,以避免染上某種疾病,或者儘可能減少被某種病傳染的機會,這就是人工免疫法。早在公元3世紀的東晉時期,我國醫學家們已經成功地運用狂犬腦敷貼於狂犬咬傷處以防治狂犬病發作,比西方的巴斯德早了1500年。而在免疫發展史上更有意義的是,我國古代發明了預防烈性傳染病天花的“人痘接種術”。
公元4世紀東晉道士葛洪的《肘後備急方》是我國古代文獻最早描述天花疾病的醫書,書中詳細記載了天花病的症狀和危害性。我國最早發生天花的時間難以確定,多數醫家認為此病開始發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5-55年)。
我國最遲在16世紀或更早一些時候就發明了人痘接種術。如清代寧陽人張琰(字遜玉)於17世紀80年代所寫的《種痘新書·序》中,有“餘祖承聶久吾先生之教,種痘箕裘,已經數代”的記載。人痘接種術的早期還存在著不少缺點,以致這種預防方法未能迅速推廣。後來,有些醫生對痘苗的選擇和接種方法作了改進,從而提高了接種人痘的安全性。關於接種人痘的方法,1695年張璐的《張氏醫通》的“種痘說”記載了痘苗法和痘衣法。1742年成書的《醫宗金鑑》則記述了人痘接種的痘衣法、漿苗法、旱苗法和水苗法。從當時文獻所載可以看出,痘衣法是把正在出天花的患者穿的貼身內衣給未出過天花者穿2-3天,使其發生反應而產生對天花的抵抗力。人們逐漸發現,此法有時由於不能引起未出天花者的反應,所以並不靈驗,但尚未認識到痘衣法有可能使接種者感染重型天花而致死亡這樣的嚴重後果。痘漿種法是用棉花團蘸沾天花患者的痘粒內漿液,塞入未出天花者鼻腔內,使其發生反應而產生抵抗力。這也有可能使患者染上重型天花。旱苗法是將痊癒期天花患者的痘痂研細,用銀管吹入未出天花者鼻腔內。水苗法是將上述研細的痘痂用乾淨水調溼,以棉花團蘸沾塞入未出天花者鼻腔內。由於旱苗法與水苗法所用痘苗是天花患者痊癒期的痘痂,接種後能夠產生一定的預防效果。尤其是透過一段時間接種人痘的實踐後,人們認識到痘苗的優劣對接種人痘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具有極大的關係,因此強調需選擇“苗順”的痘痂,也就是選用毒力緩和、不夾雜其他疾病的痘痂製成的痘苗,接種後才能取得安全可靠的效果。張琰在《種痘新書·論痘宜種》中記載了接種安全優良的痘苗,對預防天花確實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因而逐漸地在各地流傳應用。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