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指的是堂屋前部的柱子,“楹聯”就是指掛或貼在楹上的對聯,是中國傳統書法藝術形式之一,俗稱“對子”、“對聯”、“楹貼”。楹聯的字數多少不定,但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內容十分豐富。
楹聯起源於民間的桃符。按南朝《荊夢歲時記》記載,每逢歲時,人們便掛桃符來驅鬼避邪、迎喜接福。這是對聯的萌芽。五代時,桃符上的神像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聯語。據《茅亭客話》記載:五代蜀後主孟昶曾在寢門桃符板上寫了一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對子,這是我國最早的對聯。但作為口頭上的對對子,詩文中的對偶句,還可以追溯到更遠的年代。例如,《晉書》載:陸雲與荀隱鶴第一次見面時,互報姓名“雲間陸士龍”,“日下荀隱鶴”。《詩經·采薇》中也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而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的,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聲律和藻飾,以四字六字相同定句的駢體文;以及唐詩的五言、七言的律詩句等,也是楹聯發展的源泉。如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樨下陳藩之榻。”
宋代受詩詞的影響,對聯在對仗方面前進了一大步。大詩人陸游就曾為自己的書房題聯:“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話流年。”明代對聯獲得了進一步發展,據《簪去樓雜記》記載:朱元璋建都京城之後,曾於除夕傳旨,要求公卿士庶在自己的家門上貼上春聯一副,同時他也帶頭寫了一副對聯送與徐達:“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他還曾微行出觀,以為笑樂。“偶見一家獨無之,詢知為閹豕苗者,尚未倩耳。太祖為大書曰:‘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投筆徑去。嗣太祖復出,不見懸掛,因問故。答雲:‘知是御書,高懸中堂,燃香祝聖,為獻歲之瑞。’太祖大喜,賚銀三十兩,俾遷業焉。”朱元璋採取行政命令,要求家家戶戶貼春聯,對形成春節貼春聯的風俗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