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有近200年的歷史,是我國影響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劇種,因此又被人們稱為“國劇”。曾經有亂彈、京簧、京二簧、皮簧、二簧、大戲、平劇、京戲等名稱,最後才改稱為京劇。
京劇雖以“京”字命名,但是原產地卻不是北京,它的前身是南方的徽調。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正是乾隆皇帝八旬大壽,整個王朝都在籌備慶典,各地官員也競相獻禮。浙江鹽務大臣徵召了在南方深受人們歡迎的著名徽班“三慶班”入京為皇帝祝壽。自此之後,許多徽班也陸續來到北京,受到北京觀眾的喜愛,逐漸取代了崑曲和京腔的位置。
徽戲的劇目題材廣泛,通俗易懂,聲腔曲調也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徽班的藝人進入北京之後,吸收了當時在北京流行的崑曲、秦腔、京腔的部分劇目、曲調、表演方式及北京民間的一些曲調,又融入了本地的語言,而且他們還注意聽取觀眾的意見和建議,順應觀眾的要求,以滿足北京觀眾的需要。這些都為京劇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京劇臉譜
徽調傳入北京不久,乾隆末年,漢調也進入北京。漢調的主要聲腔是西皮和二簧,原本是流行於湖北一帶的地方戲曲,而且與徽調已經有了一定的交流,漢戲演員進入北京之後也直接搭入徽班進行表演。漢戲的皮簧腔極大地豐富了徽班的聲腔曲調,提高了演員的水平,使徽班的演出逐漸變成以皮簧腔為主,又具有徽調特點的新音樂形式,並將“中原音韻”融入了一些北京字音,統一為徽班演出的標準,在唱唸的四聲調上則繼續沿用了部分湖北地方語言的聲調。這樣,漢調和徽調達到了高度的融合,為京劇的產生創造了充分的條件。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