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又稱“崑劇”,清代以前被人們稱為“崑山腔”或者“崑腔”,清代之後才被稱為“崑曲”,有著400餘年的悠久歷史,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藝術,也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崑曲產生於明代嘉靖、隆慶年間(1522-1572年)的江蘇崑山,所以又被稱為“崑山腔”。北曲的清唱家魏良輔來到吳中,在原崑山腔的基礎上,融入了北曲中的一些唱法,吸收了海鹽腔、餘姚腔的優點,在張野塘、謝林泉等民間藝術家的協助下,經過很大的努力,終於建立起崑山腔清新婉轉的新腔,但仍然只是清唱。後來梁辰魚將以西施為主要人物的《浣紗記》改寫成劇本,把傳奇文學、新的聲腔及音樂、表演藝術綜合在一起,第一次把崑曲由清唱搬上了舞臺,成為戲劇,崑曲也開始走向成熟。
明萬曆初年,崑曲很快流傳到江蘇、浙江等地,並進入北京成為宮中大戲。從此,崑曲進入了繁盛時期,優秀的劇作家、新作品不斷湧現,如湯顯祖的《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紫釵記》,洪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演員的表演藝術也日趨成熟,行當分工也越來越細緻,將以前演出全本傳奇的形式改為演出摺子戲,使崑曲的演出變得活潑生動。同時,它還與當時流行的弋陽腔進行頻繁的交流,吸收了說唱、舞蹈等藝術以豐富崑曲的演出形式。戲曲理論研究隨著崑曲的興盛也得到了日益繁榮。明代中期蔣孝根據陳白二氏舊編《南九宮目錄》和《十三調南曲音節譜》編寫了《南九宮譜》,後來沈景又根據其編了《南九宮十三調曲譜》,明代末期,沈景的侄兒沈自晉將《南九宮十三調曲譜》增補為《南詞新譜》,李玉編寫了《北詞廣正譜》。研究唱曲的著作有魏良輔的《南詞引正》、沈寵綏的《絃索辨訛》和《度曲須知》等。研究戲曲作家與作品的專著有王驥德的《曲律》、呂天成的《曲品》和祁彪的《遠山堂曲品劇品》,其中《曲律》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部全面而又系統的獨創性理論著作。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