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派是盛唐時期活躍於詩壇的一個派別,詩歌多描寫邊塞的風物景色,表現戍邊戰士的戰鬥生活。邊塞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漢樂府民歌,到唐代形成高潮。高適、岑參是該派的開創者,此外,還有王昌齡、王之渙、李頎、崔顥、王翰、常建等人。
高適(702-765年),字達夫,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少年時喜愛交遊,有俠氣,和李白、杜甫結交。安史之亂後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封渤海縣侯。高適的邊塞詩大多歌頌戰士奮勇殺敵、建功立業的豪情,也描寫從軍生活的艱苦及對和平的嚮往,並揭露軍隊將領的驕奢淫逸和朝廷的賞罰不明、安邊無策,流露出憂國愛民之情。高適的邊塞詩感情深摯,意氣風發,筆力雄厚,尤其是七言歌行體,波瀾壯闊,聲情並茂。殷《河嶽英靈集》評價他的詩“多胸臆語,兼有骨氣”。代表作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薊中作》《九曲詞三首》等。
岑參(約715-770年),南陽(今屬河南)人。岑參幼年喪父,家境貧困,他刻苦學習,遍讀經史。曾任嘉州刺史,晚年罷官,病逝於成都的客棧。岑參是邊塞詩派中情緒最激昂、建功立業心情最迫切的詩人,中年時兩次出塞,對邊地生活和塞外風光的體察非常深刻細緻。他的詩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火山的酷熱,天山的奇寒,塞外的民俗,將士的征戰。他寫北國的雪景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寫塞北的飛沙是“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走馬川行》),寫邊地的月亮是“銀山磧口風似箭,鐵門關西月如練”(《銀山磧山館》)。風格豪放,意境開闊,充滿雄奇瑰麗的色彩。岑參邊塞詩的主要思想傾向是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難的樂觀精神,其藝術特點是氣勢雄偉,想象豐富,色彩絢麗,風格奇峻。後人將他與高適合稱“高岑”,並評論說“高悲壯而厚,岑奇逸而峭”(《師友詩傳續錄》),他們共同開創了邊塞詩派,為唐詩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