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西方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成功取得傳教權,使緊閉的中國國門稍稍有所鬆動。此後,傳教活動很快就達到一個高潮,不僅贏得皇帝及官僚士大夫的信任,而且在中國建立了一個大教區。1644年清軍入關後,在華傳教士們的科技知識又吸引了清朝統治者,他們得到了重用。西方傳教士不僅順利地渡過了從明到清改朝換代的社會動盪,而且在清朝宮廷中獲賜任職,一時間清宮中“洋官”雲集,形成西學東漸、中西文化交流空前繁榮的局面。湯若望與郎世寧便是其中著名的兩位傳教士。
湯若望
湯若望(1591-1666年),字道未,原名Johann Adam Schallvon Bell,德國科隆人,1611年加入天主教耶穌會。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來華,抵達澳門。起初在北京學漢語,後到西安傳教。明崇禎三年(1630年),經明臣徐光啟推薦被召至北京譯書,修訂曆法,編成《崇禎曆書》,並籌辦了一所相當規模的科學圖書館。又監鑄大炮,傳授用法。清順治元年(1644年),湯若望將渾天儀、太陽象限儀、望遠鏡等三種天文儀器呈獻給清朝統治者。次年,又整理成《西洋新法曆書》,被攝政王多爾袞更名為《時憲曆》而頒行天下,後被清帝任命為欽天監監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主管欽天監的外國官員。自此,湯若望在清宮中屢受官職,地位不斷提高,先後被加封為太僕寺卿、太常寺卿、通政大夫,賜號“通微教師”,甚至順治皇帝也尊稱其為“瑪法”(滿語,意為“爺爺”)。由於清廷中曆法派系之爭,清康熙三年(1664年),以前欽天監楊光先為首的官員指斥湯若望曆法荒謬,誣告其圖謀造反,在當時執政的鰲拜集團對控告的受理下,湯若望被判處死刑,其餘所屬官員均被罷黜治罪。康熙四年,湯若望被赦免,一年後,因年老中風而病卒於北京。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