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Ⅱ 關於“譯”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最使人感到驚異的是,公元前五百多年孔子講的話,即當時的口頭語言經文字記載後,今天大都能讀懂,困難不多。這也可說是世界文化的一大奇蹟。今天絕大多數人就無法讀懂十一世紀的英文。這成為我一直堅決反對漢字拼音化、拉丁化的重要原因。漢字在培養中國人的智力(記憶力、理解力和思維能力)上,在統一方言,形成強大持久的經濟政治局面上,在同化外來種族特別是形成華夏的文化心理結構上,起了無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傳說“倉頡造字”使“天雨粟,鬼夜哭”,民間也常有“敬惜字紙”的標語張貼,都展示出漢字的既神秘又神聖的地位。可惜至今對這一點仍然研究不多。看來,漢字的根源在於“記事”,而並非口頭語言的記錄,問題是這兩者如何融合起來的。這點已越出《今讀》範圍,留待以後再說。

既然《論語》已如此好懂,又何必去譯呢?而且,早已有了好些譯本,為什麼要重譯呢?理由是:雖然好懂,但畢竟是幾千年前的語言文字了,好些地方對生活正急劇變化的今天和明天的年輕讀者,已不是那麼容易理解。而且古代文字簡練而含糊,需要用今天的語言明確或確定一下才好把握。當然,這樣一來,也就損失了不少。因為原文的字、句,正因為含混,便經常包含著更多的意思。一翻譯成現代語言,雖然更明確,但也可能更狹隘更固定了。幸虧《論語》還不是詩篇,有時畢竟還可趨向或做到“達詁”(準確解釋)。《論語》的確已有許多譯本,《今讀》之所以重譯,是因為不同譯者對本文以及全書各有不同理解,從而翻譯也就不大一樣。我細讀了我所知道的最晚出的兩個譯本: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北京)和錢穆的《論語新解》(臺北),都不滿意。所以我才作這個新譯,並加上自己的各種評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