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九一八”以後,全國都在抗日氣氛籠罩之中,人心悲憤。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以前內戰中的重要領袖們,現在多少都有“先國難而後私仇”的概念,認為內戰實在不應再繼續了。孰知就在這一段時間,發生了兩件可笑的小政變。一為1933年,抗日成名的十九路軍諸將領所導演的福州“人民政府”;另一則為1936年夏,陳濟棠在廣州所號召的“反蔣抗日運動”。兩件都富有高度的戲劇性。
先是,“一·二八”淞滬之役,十九路軍一舉成名。蔣光鼐、蔡廷鍇一干人物頓時變成民族英雄,為全國人士所一致欽仰。但是中央此時卻抱退讓的態度。淞滬戰時,蔣先生曾令張治中率第五軍俞濟時等部參加作戰,表面上是協同抗日,事實上則用來監視十九路軍,防其擴大戰爭範圍。這事使蔣、蔡等將領極感氣憤。
淞滬戰後,中央為防止十九路軍再度抗日滋事,有礙和局,乃將蔣、蔡等部隊調防福建,並任命蔣光鼐為福建省省主席。其實,中央如真為防止十九路軍鬧事,則大可將蔣、蔡等調往河南、安徽等無日本通商口岸的省份,豈不更為保險?蔣先生不此之圖,而調之入閩,實系一陰謀。
因十九路軍原為北伐時第四軍的一部,將領官兵多為粵人。其指揮官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更自視為廣東的主人翁。十九路軍於1930年蔣、閻、馮中原大戰時,奉調自粵北上,使時為廣東省省主席的陳銘樞頓失羽翼。不久,陳銘樞便為陳濟棠排擠而去,其心中對陳濟棠和蔣先生的怨恨,無時或釋。一有機緣,渠等便想在廣東捲土重來。蔣先生把握濟棠、銘樞之間的矛盾,故意將陳銘樞的第十九路軍調往福建,使其垂涎廣東,互相火併,以達一石擊二鳥的目的。十九路軍到了福建,廣東方面的陳濟棠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頓時感到極度的不安,而蔣先生則高踞南京,玩其分化統治的手法。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