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1932年
金以林[1]
1932年,在國民黨統治中國的22年間,給人們的印象是非常平淡的。除了年初爆發的“一·二八”淞滬抗戰外,幾乎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重大歷史事件。然而恰恰就在這一年,蔣介石經過第二次下野後的深刻反省,無論是對怎樣統治這個國家,還是治理國家需要採取怎樣的手段和方法,都發生了明顯有別於此前的變化,這為他此後在國民黨內確立最高領袖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一切都源自1932年,卻往往被許多研究者所忽視。
一 訓政初期的反思
蔣介石一生有過三次下野,分別在“軍政”(1927)、“訓政”(1931)和“憲政”(1949)階段。前兩次下野,最大的壓力來自國民黨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如董顯光所言:儘管蔣“曾經行使國民黨的最高權力”,但“尚未得到老一輩同志所承認。他仍被認為軍事的,而非政治的人物”。[2]
如果將1932年以前的八年分為兩段的話,對蔣介石來講,前四年是他實踐孫中山提出的“軍政”時期,也就是依靠武力統一中國。蔣介石主要依靠黃埔建軍,完成北伐。1928年國家統一後,遵照總理遺教,國民黨的統治進入“訓政”時期。而此時掌握中央政權的蔣介石,因自身存在的兩點天生不足,深深影響著他的創業大計。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