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宗教與科學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儘管愛因斯坦經常閱讀《聖經》,也談論上帝,但他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信仰宗教的人。他信仰“斯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毫無疑問,他也強調宗教在道德和利他主義層面的作用。“人類有各種理由將高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宣告者們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

這篇文章最初是用德文寫成,發表於1930年11月11日《柏林日報》(Berliner Tageblatt)。有趣的是,它的英文版比德文版早兩天,於1930年11月9日發表在《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裡譯自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同時參考1954年英文版《觀念與見解》。

人類所做的和所想的一切都與滿足情感需求和抑制痛苦有關。如果人們試圖理解精神活動及其發展,就必須牢記這一點。情感和渴望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造的動力,儘管後者可能會以非常崇高的形式呈現。那麼,是怎樣的情感和需求引領人們的宗教思想以及廣義上的信仰呢?如果我們思考這個問題,便能很快發現,在宗教思想和經驗的搖籃裡,有許多不同的情感。在原始人那裡,主要是因為恐懼,才喚起了宗教的觀念。這些恐懼包括對飢餓的恐懼、對野獸的恐懼、對疾病的恐懼以及對死亡的恐懼。由於在這一生存階段,人們對因果關係的理解通常很低,所以在人類的心裡造出一些或多或少與自身相似的虛幻物來,並認為他們害怕的那些事情的發生取決於這些虛幻物的意志和行為。因此,人們試圖透過世代相傳的祭祀活動來取悅這些虛幻物,撫慰它們或者讓它們對人類產生好感。在這個意義上,我稱它為“恐懼宗教”(Furcht-Religion)。這類宗教,儘管不是由某個人創造的,但是一個特殊的祭司階層已經形成,因而具有相當的穩定性。祭司階層充當了人與人所怕之物之間溝通的調解者,並以此建立了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在通常情況下,那些依賴於其他因素得以掌權的首領、統治者或者特權階層,為了鞏固其世俗權力,就把這種權力同祭司階層的職能結合起來。要不就是政治權力的統治者和祭司階層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結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