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家訓十二:凡做人,在心地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壞,是兇類”,這是王陽明家訓的尾聲。琅琅上口、樸實無華的幾句話卻足以讓人深思一生。

有人問王陽明:“既然良知是指引人向善的,而人人皆有,為何會有惡人?”

王陽明回答:“惡人的良知被遮蔽了。”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認為,惡人的良知被遮蔽,就是良知不能發揮作用,分不清是非善惡,於是有了好人和壞人之分。所以,良知就是心地,良知光明,就是良人;良知被遮,就是惡棍。

這種看法大錯特錯。王陽明早就說過,良知無論光明還是被遮蔽,它都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它肯定能判斷出是非對錯。但是,惡人不會執行良知的命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對於搶劫,任何人都知道是錯誤的,但有人卻去做,這就是良知被遮蔽了。

良知永遠是向善向“是”、天天向上的。但是,我們的心所發出的意(念頭)卻是有善有惡的。所以王陽明要求我們要誠意——真誠惻怛地對待自己的念頭——即正念頭。

而心地,原本是佛教用語,指的是存心、用心。

存心就是光明良知,用心就是誠意。歸根結底,所謂“心地好,是良士;心地壞,是兇類”說的就是:念頭正時是良人,念頭歪時是壞人。

所以,做人在心地,就是在唸頭。這件事,你的念頭是好的,你就是好人;那件事,你的念頭是壞的,你就又成了壞人。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