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當年日據時期的皇家建築均改建為蔣介石行館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環境清幽、隱蔽性強,足以應變突發狀況,是蔣介石選擇行館的共同特點。

但蔣介石行館雖多,究其根源,幾處最具代表性的住所,還是要追溯到日據時期,為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11天的“行啟”行程而興建的代表性建築。

當時日據“臺灣總督”田健治郎積極鼓吹天皇赴臺“行幸”,提前數年準備,花盡人力與物力,盛大準備迎接工作,並在景區興建多座行館,共花費100萬日元,相當現今新臺幣10億元,但未料大正天皇因病無法成行,乃由攝政皇太子裕仁代行。22歲的裕仁因此於1923年4月16日在基隆登陸,成為唯一到過臺灣地區的日本天皇。

田健治郎為方便裕仁休憩而修建的皇家建築,不但精緻豪華、用料講究,造型多依當時日本流行的日洋混合風格設計。例如草山御賓館、草山行館;日月潭邊涵碧樓擴建了8間貴賓館作為太子行館;阿里山祝山林道旁也修建了貴賓館。裕仁離臺後,這批貴賓館成為日本皇族或政要到臺旅遊時的落腳據點。

直到臺灣光復,這批平日貴賓館連同其他各類事業單位招待所,改由國民政府駐臺各單位所用,也成為日後蔣介石行館與臺灣各類景區高階招待所的主體。

至於最早一批蔣介石行館,是在陳誠於1949年1月接任臺灣省主席後,經請示蔣介石才開始準備的,共8處地點,包括澎湖兩處,以及臺灣本島的臺北、草山、大溪、日月潭、高雄、四重溪6個定點。由於蔣介石生活樸素,因此行館均維持儉樸擺設,格局承接日式風格,卻又有扶疏花木、綠地可供散心休憩,大致上各個行館的內部擺設與佈局頗為一致。較多的改建往往是因為宋美齡習慣西化居住、衛浴條件,所以必須稍作調整。因蔣宋作息習慣不同,通常兩夫婦起居分開;也常有禮拜堂,方便篤信基督教的兩人做禮拜。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