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6年,《福》出版的時候,約翰·庫切46歲,身材很消瘦,但很精神,過早花白的鬍子,戴著角質鏡框眼鏡,低沉的聲音,有著沉默寡言的風範和清心寡慾的外觀。多年來他用沉默和拒絕對公眾談論自己來保護自己不受外界的入侵,對於評論界的批評都籠統地用間接的方式迴應。許多記者可能都經歷過,任何涉及隱私的問題都會令他立刻關閉大門。當被問及為何在童年時期如此頻繁地搬家時,他簡單地回答說:“我不記得了。”他的私人生活,不論是在國外,還是在南非國內,都處於公共領域之外。眾所周知,他離婚了,並和他的兩個孩子——尼古拉斯和吉塞拉——一起住在一個小郊區狹窄街道上的房子裡。他的伴侶是多蘿西·德萊弗,她自己有住處,而不是總與他住在一起。親密的朋友都知道他是一個素食主義者。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曾被診斷患有乳糖酶缺乏症,不能吃任何奶製品。從他所住的隆德伯西托爾路11號到開普敦大學的距離大約是20分鐘的步行路程,在過去的城市地圖上,並沒有標出過這個地方。他在電話簿裡列出的是一個虛構的地址。當他罕見地出現在社交場合時,他寧願站在一個角落裡,僅同一個人說話。
這種保護隱私的舉動讓許多記者過分強調他個性中沉默寡言的一面,以及他小說中黑暗、陰沉的特點,結果就形成了J.M.庫切的一種片面形象。有位叫瑞安·馬蘭(Rian Malan)的記者,曾在20世紀90年代採訪過庫切幾次,他將庫切稱為“黑暗王子”,稱他的早期作品“令人恐懼……從內部點亮寒冷且可怕的光,受無數無法回答的問題困擾”。1在馬蘭看來,以開普敦大學文科樓昏暗的小型辦公室為背景,庫切看起來蒼白而嚴肅,穿著灰色休閒褲和粗花呢的運動夾克”。2對於他的第一個問題,庫切的回答是一段空白的沉默:庫切將字寫在他的記事本上,考慮了一下,在答覆中對這個問題做假設性分析。根據馬蘭的描述,對於所有問題,庫切都是這樣對待的。當馬蘭冒險地說,在讀《福》時,自己感受到的是一種令人難以忍受的寓言——白人和黑人在這個國家根本沒有辦法接觸到對方,他問庫切對此種解釋有什麼看法,他得到的答覆是:“我不希望否定您的閱讀。”3當馬蘭很明顯絕望地問庫切喜歡什麼樣的音樂時,他回答說:“所有我沒有聽到過的音樂。”4在一次採訪中,馬蘭稱庫切是“一個有著僧侶般自律和奉獻精神的人。他不喝酒、不抽菸,也不吃肉。他長時間地騎腳踏車來健身,每天早晨在寫字檯旁至少寫作一個小時,不曾間斷。一位與他共事十多年的同事聲稱只看見他笑過一次。一位庫切的熟人透露,在參加的多次晚宴上,庫切會經常不說一句話。”5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