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到1964年年中,庫切已經開始感到,在布拉克內爾的ICT做計算機程式設計師對他來說將是一條死衚衕。在後來接受大衛·阿特維爾的採訪中,他說:“1964年,我住在英格蘭,在計算機研究實驗室工作。我無處可去,我需要改變方向。”1他覺得有必要參考他的朋友甘納帕西的意見,探詢在美國一所大學獲得助學金的可能性。
但是,他的主要興趣仍然是詩歌,特別是龐德的作品,儘管他的碩士論文寫的是福特·馬多克斯·福特的小說,但那正是因為龐德曾推崇這位作家。現在他對塞繆爾·貝克特從1947年至1951年的文學創作比較瞭解,這些作品爆發了現代文學的一系列偉大的創意:《莫洛伊》、《馬龍之死》、《無名氏》(三部曲)、戲劇《等待戈多》(他曾經在開普敦看過該戲劇的上演),還有《無意義的片段》(Texts for Nothing)。給他留下最深印象的貝克特的小說是《瓦特》,他覺得這部作品與貝克特其他的戲劇有很大不同。他問自己,為什麼沒有人告訴他貝克特也寫過小說?在對福特的研究中,他總有一種不願意承認的“自命不凡的元素”;而貝克特,特別是在《瓦特》中,所指出的方向就是他自己創意寫作希望遵循的方向:
《瓦特》和貝克特的劇作很不一樣。沒有衝突,沒有矛盾鬥爭,僅是一個流動的聲音在講述一個故事,聲音一再因懷疑和顧慮而突然中斷,故事的進度完全符合他自己心理的進度。《瓦特》還很有趣,使他笑得打滾。他讀完後又從頭讀起。2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