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十章 走資派(1965~1973)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如果毛澤東在1966年之前去世,“文化大革命”就不會發生。“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親自策劃、發動的,他對這場運動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任何其他人。

“將軍樓”裡的三位老人:鄧小平、卓琳和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

按照毛澤東的想法,“文化大革命”要從1966年進行到1969年。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對它所造成的影響給予充分肯定,並且把它寫入了修改後的黨的章程裡。但從中國共產黨現在的觀點來看,“文化大革命”持續了整整十年,是政治衝突和社會動亂不安的十年,它最終以毛澤東最激進的手下“四人幫”被逮捕而結束。

從後面這個觀點來看,“文化大革命”是一個千變萬化的運動,它的特性一直不停地在變化。即使是在1969年之前,它也具備有三重性質。首先,它是一場“超級革命”,企圖創造出一種被列寧視為“左傾社會主義”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列寧把它稱之為“左派幼稚病”)。第二,它是一場反革命的運動,目的在於打破及重建1950年代在新民主與社會主義革命條件下建立起來的很多制度。第三,它還是一場“為了革命而革命”的運動,這也是毛澤東確認的這場革命所具備的價值。

毛澤東之所以發起“文化大革命”,有三個很明顯的目的。首先,更進一步地教導整個社會,認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並建立與之相互適應的機構。從1950年代起,他就開始這樣做了。在社會主義的價值觀當中,比較突出的有四種:平等、共產、樸素和鬥爭。毛澤東很重視鬥爭,因為他認為唯有透過鬥爭,才能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且他還認為,社會主義不是穩定的社會形態,而是很不穩定的社會形態,所以必須經常加以強化,否則就會退化。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