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亂世,人命如草芥,很多人都看的破了,也無謂什麼家國天下治世夢了,只管自己吃好喝好,然後一堆黃土了此生。馮道卻不是這樣,馮道固然有很多缺點,但他有一個優點卻是很多人不及的,那就是心中無私,坦坦蕩蕩。
馮道此時已是內閣宰輔頭子,每月工資足夠富足生活的開銷,還有皇帝不時的賞賜。若是馮道也看破世事,可以多磕頭少說話,進也中庸,退也中庸,無災無難到三公。如果李嗣源完蛋了,再朝另一個新君磕頭就是,榮華富貴,還是自己的。但馮道在相位上,重點考慮的,是如何規勸李嗣源,把這位棄武從文的馬上皇帝培養成一個愛民的好皇帝。
有關馮道勸君愛民,最有名的一個例子,就是獻晚唐詩人聶夷中的《傷田家詩》。
事情發生在天成四年(929)的九月,此時距離李嗣源繼位已過了四年,按《新五代史》的說法,天成、長興年間,“天下屢稔,朝廷無事”。是晚唐至北宋末以少有的太賓士世,李嗣源治天下萬民得到了難得的休養生息的時期。馮道要做的,就是規勸李嗣源保持親民的心態,千萬不能再做第二個李存勖。
有一次,李嗣源把馮道叫上殿來,君臣二人對坐閒聊,並談及天下百姓生活富足否的問題。這裡有個前插,李嗣源之前就佈置給馮道一個任務,就是讓馮道多打聽朝廷以外的百姓情況,飲食足否?居置安否?農稼熟否?有虎吏欺民否?所以上殿來,馮道也要彙報自己的工作。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