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版
首頁

搜尋 繁體

第一部分 1889—1919

熱門小說推薦

最近更新小說

第一章 自我毀滅的試驗場[1]

“撒謊對自己有利的時候,為什麼要說實話?”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考,最早的記錄就是以此為題。大約八九歲時,他在一個門口停下來想這問題。他沒找到滿意的答案,下結論說:在那種情況下撒謊說到底沒任何錯。後來他如此描述這件事:“這一經歷,就算不是對我未來的生活方式有決定意義,至少也典型地體現了我那時的本性。”

這件事在一個方面典型地體現了他的整個一生。他之所以轉向哲學,與(比如說)伯特蘭·羅素不同;羅素轉向哲學,是希望在之前只有懷疑的地方找到確定性,而維特根斯坦,則是上述那種問題激起的強制傾向把他拽進了哲學。可以說,是哲學找的他,而非他找的哲學。在他的體驗裡,那個問題的兩難是討厭的侵擾和費解的謎,強加於他、俘虜了他,令他不能好好過日常生活,除非哪天能用一個滿意的解答將其驅除。

但在另一意義上,回答這一具體問題的那個少年是極不典型的維特根斯坦。這回答輕易地接受了不誠實,根本上不容於成年維特根斯坦身上的令人既欽佩又敬畏之處:不留情面的誠實。恐怕也不容於他對哲學家之為哲學家的理解。“稱我為真之尋求者”,他曾寫信對姐姐說(她在一封信裡稱他為大哲學家),“我就滿意了”。

這件事意味著性格的變化、而非觀點的變化——他一生許多次變化中的第一次;他的一生以一系列這樣的轉變為界標,它們發生在危機的時刻,而維特根斯坦企求轉變時抱著這樣的信念:危機的根源是他自己。彷彿他的一生是一場與他自己本性進行的戰鬥。他成就了的事情,通常都帶著“不顧他的本性”的意味。就此意味而言,終極的成就是對他自己的徹底克服——一種讓哲學本身不再必要的轉變。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