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用全力辦民眾教育的時候,曾在燕大的宿舍裡掛上一方“晚成堂”的匾額。這有兩個意義:第一,許多人看學問的事太簡單,總以為什麼問題只要一討論就可得著結果的,所以一見我面,總要問道:“你討論古史幾時可以終了?《古史辨》準備出幾冊?”我答以:“古史問題是討論不完的,《古史辨》希望在我死後還繼續出下去。至於我自己,離開成功還遠得很,總要做到晚年才可有些確實的貢獻。所以,現在只是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說到這裡,我就指著匾額給他們看,說道:“倘使我活70歲,就以70歲為成;活80歲,就以80歲為成。若是八十以後還不死,還能工作,那麼,七十、八十的東西又不成了。所以成與不成並無界線,只把我最後的改本算做定本就是了。”第二,當時我做了民眾教育,古史研究當然放鬆,但我年紀剛過四十,望望後面還長得很,心想只要把日本軍閥壓了下去,我仍可規規矩矩做我本行的工作,只是把我的論文遲幾年發表就是了,所以也把“晚成”二字做我的希望。哪裡想到,抗戰一起就是十多年的生活不得安定,而我的年齡已日長,眼看工作能力最強的一段時間就此浪擲了,只有深深地嘆息痛恨。今年我已58歲了,頭白如雪,見我的人不是稱我“老先生”就叫我“老伯伯”了,我一想再過12年就是七十,覺得再不該延遲。丁文江在時,曾將他的父系、母系的年齡平均一算,知道自己不能過五十,他確沒有到五十就死了。我記得我的祖父卒年六十六,父親卒年六十九,都沒有滿七十;我的外祖和舅父也不過六十左右。我翻著家譜,看我直系祖先的年齡,最高的才七十一。固然我的上輩又抽菸,又喝酒,斫傷了身體,我兩俱不犯,也許我比他們特別長壽,但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報載蘇聯的醫學界已發明了延遲衰老的藥劑,但這只是一個訊息而已,還未見傳來。所以我一想起這“晚成堂”的匾額就擔了心,現在已到了“晚”的境界了,如何能使我“成”呢?自從國民黨政府發行了金圓券以來,一家生計時時在飄蕩中,負債之多也超過了北京軍閥政府欠薪的時代,我為了經濟的壓迫永為尋取報酬而工作,這不把我的身體折磨以死嗎?我是不是還有“晚成”的一天?……越想越怕,使我不能多想了!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