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朋友與師長
1859年,莫奈去到巴黎,找機會觀摩學習卡米耶·柯羅。柯羅的愛好——致力表現環境的變化,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分別——頗得莫奈之心。他時時秉持布丹那句格言:
勒阿弗爾的魯埃萊的風景 油畫 1858年
“直接在現場畫出的東西,總有一種力量,一種筆觸的生命力——這是畫室裡找不到的。”
他是個習慣陽光和海洋的少年,而且他正年輕。莫奈喜歡去著名的烈士啤酒店,和全世界來到巴黎、滿懷雄心想就此不朽的青年談論藝術。在那裡,他時常能見到庫爾貝。1859年,庫爾貝也開始溜達去巴比松森林室外寫生,由此與布丹混熟了,又和莫奈結交上了。
身邊交遊的,是庫爾貝這樣的反叛者、布丹這樣的戶外寫生狂人和柯羅這樣的橋樑型畫家,你可以想象,莫奈耳濡目染,形成了如何的觀念。當年在勒阿弗爾,他早已習慣了戶外作畫,加上姑媽的閣樓上那些巴比松畫派的作品對他的影響,如今混在這群反叛者堆裡,他簡直如魚得水。自然,他還沒有野心,沒有庫爾貝那樣,以畫為工具,大聲呼號的激情,但莫奈,在19歲時,已經走上了與安格爾們截然不同的道路。1860年初,在一個畫展上,他被米勒的《樵夫與死神》吸引,感受到了“新的戰慄”。當他聽說,這幅畫居然被沙龍拒絕時,第一次,他對“官方沙龍”這玩意兒,產生了懷疑。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