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持的《文星》雜誌是1965年12月26日被官方封殺的,自此四年的文星風雲,慢慢走向落幕。這時我三十歲。第二年開始,官方大規模地查禁我的著作,不管是文星出版的,還是我自己出版的,都在封殺之列,同時,由於胡秋原、徐高阮等的陷害,我被警備總部約談,儼然一“匪諜”矣。這時我三十一歲。1967年,雖然官方麻煩不斷,個人困難重重,但我還是義助殷海光。這時我三十二歲。1968年,我以販賣舊電器維生,暗中支援其他出版活動,並義助柏楊。這時我三十三歲。1969年,我又義助彭明敏。這時我三十四歲。這四年歲月,我整個的感覺如同陶淵明《擬古》九首中的最後一首: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採。
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
本不值高原,今日復何悔?
陶淵明詩裡說他在長江邊種桑樹,種了三年,剛要收成的時候,忽然山河變色,桑樹“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一切成績,都消失了,但他並無悔意,因為“本不值高原,今日復何悔”?——本來就不在安全地帶種樹,又有什麼好後悔的呢?這詩舊解都說以桑樹喻晉朝,但我覺得喻自己的努力,才是正解。自己的努力,在亂世之中,一切都泡了湯,泡了湯並不後悔,因為本來就志在犧牲,又何悔之有?《逸民傳》裡記鬼谷子對蘇秦張儀說:“二君豈不見河邊之樹乎?僕御折其枝、風浪蕩其根,此木豈與天地有仇怨?所居然也。子見崇岱之松柏乎?上枝幹於青雲、下枝通於三泉,千秋萬歲,不逢斧斤之患,豈與天地有骨肉?所居然也。”正因為所居之地,是易遭“斧斤之患”的所在,所以柯葉之折與根株之浮,也就毫不意外了。這首詩有強烈的“求仁得仁”味道,意態悠遠可喜。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中第三首也是我最喜歡的: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