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走到這裡,多半應該抒寫一位個性鮮明、至今水土不服、仍在鞠躬盡瘁的文人官員,這也是我能強烈感受到的主人公的意圖。但它不能滿足事情的多層意義。
2012年,發生了許多戲劇性不輸《哈姆雷特》《麥克白》的真實事件。事件的一幕發生在此岸知識分子中間,他們大規模地擁抱一座地處西南的城市和它所代表的思潮,在劇情高潮處,人們已無法辨識信仰還是投機,理性還是狂熱。雷蒙·阿隆在《知識分子的鴉片》中曾經展示過作為一個階層的知識分子遇到重大政治問題之際,是何其無能與天真。事情假裝過去了。翻翻歷史,無論哪種思潮,無論左右,情形何其相似。我無意過度開掘,但至少應該試著探一探:民主在臺灣,究竟是什麼。即使我能借報道一角暗示它在民間和政治結構裡的不同含義,仍然回答不了這個百年命題:它在我們這裡,會有戲嗎?
這是我想種在文章最底下的東西。上面鋪一層,是龍應臺在角色轉變中的掙扎——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再鋪一層,是她的音容笑貌、舉止性情,為人師友或母親,一個活潑潑的女人。
我記得交稿給對方“看一下”——這是一個好習慣,不代表你不能獨立寫作;假如你立得住,會得到相應的尊重和有益的指點——之後,收到多方回覆,其中龍應臺越過秘書的第一時間回信是: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