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龍應臺回鄉,是意外,也是必然出現的可能性。她工作著、生活者,因為我們的闖入,稍顯不同,但兩條線在靠近的趨勢不會變,你不知道下一個交會點會在哪裡冒出來。
一週後,同大院的老大哥們也到臺北,計劃中的一項是拜會龍應臺,原定的專訪被臨時調整為雙人訪。正有些為難,聽說週末她要回屏東老家看母親,我們就向秘書建議,不如在高鐵上做專訪吧,一來一回,比原定一小時的問答還寬裕些。龍應臺一聽,欣然應允。採訪的魔力就在這裡,它是人跟人在接觸,是形象、聲音、氣息、態度,甚至心靈的互動,本身也是行進中的故事。
我記得問到第二個或第三個問題時,龍應臺有了鄭重的表情,她回答每一個問題,都表現出一個思考過程。我們在做一種快速的、即刻的思維互動,我們平視對方的眼睛。“十一”長假裡,我尚在一地雞毛中作業,龍最得力的前秘書來信說:“部長”說你做足了功課,她非常期待看到文章。老實說,功課是做不完的,但不做到一定程度,不敢出門。
訪談中最令我心動的,是龍應臺對權力的認知:如果我是一個藝術評論家,寫一百篇文章呼籲臺灣成立一個藝術銀行以開拓年輕藝術家的國際市場,可能無人理睬。身為“部長”,只要批一個“可”字,藝術銀行就成真的了。後來,我忍不住建議編輯用它做抽文,替換掉那些表白艱難堅守的語句。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關閉小說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