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1日,騰訊推出了微信,一個專門為智慧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式。就像大多數智慧終端上的軟體一樣,微信支援跨通訊運營商、跨作業系統平臺,而且能夠透過網路實現快速地傳送和接收資訊,所消耗的流量也非常少。此外,微信上面還集成了搖一搖、漂流瓶、公眾平臺等服務外掛。
微信一經推出,立即受到了廣大移動客戶端使用者的青睞,在2012年3月29日,微信使用者一舉突破1億大關,前後用時只有433天!
微信出現,有人歡喜有人愁。對於廣大使用者來說,這個可以傳送語音、類似對講機似的小玩意兒,確實充滿極大的誘惑力;然而對通訊運營商來說,微信的出現不僅讓本已日薄西山的短、彩信業務雪上加霜,甚至給傳統的語音業務也帶來了極大的衝擊。
現在,微信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將近4億使用者的“巨無霸”,要想在移動網際網路方面有所建樹,微信就是擺在任何一個創業者面前的大山,你是惹不起也躲不起。
其實,在微信剛剛推出的時候,人們僅是把微信當成是一個移動社交工具。然而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出,越來越多的草根創業鬥士發現了微信上面存在的商機,於是以星火燎原之勢在微信上覆制了幾年前微博的繁榮,一批批微博草根大號遷移到了微信公眾平臺之上。
和微博相比,生於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微信,顯然具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和產品優勢。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讓碎片化時間能夠被充分利用,所以微信在這個全新的舞臺行走得非常順利。由於現代人的工作生活節奏比較快,所以坐在電腦前悠閒地瀏覽資訊的時間越來越少,而微信則成為了人們在等公車、坐車和等人時,打發無聊時光的最好伴侶。因此,現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已經變成了:電腦上刷微博,手機上刷微信。
雖然從傳播角度來看,微博是一種廣播,而微信是一種窄播,但是微信卻比微博更加精準,更能打動每一個受眾。
其實,不管是在電腦網際網路還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第一需求都是獲取資訊。因為人們處於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缺少的不是資訊,而是尋找有價值資訊的時間和精力,而微信的資訊訂閱正好可以滿足社會大眾的這一類資訊需求,特別是微信公眾平臺包括的各種內容供應商,讓資訊與使用者實現了準確的匹配。雖然資訊訂閱並非微信首創,但是在電腦網際網路時代,傳統的電子郵件訂閱已經變得落後起來,人們越來越發現,自己更需要的是能隨時隨地獲取所需資訊的工具和手段。
在微信逐步由封閉走向開放之後,很多APP製作者感到了恐懼。自從“3Q大戰”後,馬化騰一直將“開放”作為騰訊發展的主題,當然這種開放不是絕對意義上的開放,準確地說,是抱著寬容的心態和搭建平臺的思維,一步步地將整個網際網路中的各個分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雖然和微信相比,還有很多更專業、更強大的移動資訊APP,比如網易新聞、多看閱讀等等,不過它們可以看成是電腦網際網路產品在移動端的延伸,和創業者沒有什麼關係。微信則不同,它不僅僅是一個APP,而且還是一個擁有將近4億使用者的移動應用整合平臺。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只要你的內容很豐富很具有吸引力,你就能夠吸引一大批忠實的粉絲。為此,我們可以將微信看成是一張桌子,上面擺滿了山珍海味,當你對桌上的菜餚不滿意的時候,就可以換掉重新再上。更有人預言,微信能讓現在一半以上的APP變得沒有存在價值。
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各類微信公眾平臺會集合更多的應用內容,其中包括吃喝玩樂等專案,而且每一種應用後面都會聚集一批專業的人在操作,直接向廣大使用者提供各種針對性的服務。相比之下,那些單純依賴作業系統而生存的APP就要差得很多。雖然目前騰訊還沒有做出像Google Glass(谷歌公司推出的一款“拓展現實”眼鏡)這樣的產品,然而馬化騰的手中畢竟還有一個不斷進化的“小Q機器人”。只要將微信、QQ和小Q機器人結合在一起,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恐怕連馬化騰自己也難以預測。
當然,微信的火爆並不意味著將一直持續下去,畢竟曾經盛極一時的部落格、QQ群和微博已經成為了前車之鑑。因為人們接收資訊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所以當你只有幾十個QQ好友和十幾個QQ群的時候,你就會積極地找人聊天和檢視QQ群資訊。然而當你的好友達到幾百個、QQ群有幾十個的時候,很多使用者會不由自主地讓自己處於“隱身”和“忙碌”的狀態,正如現在很多人將QQ群遮蔽了一樣。
微信也是一樣的道理,當一個使用者關注了十幾個微信公眾賬號的時候,手機就總會發出震動,讓使用者感到焦躁不安,哪怕是設定了取消提醒也解決不了資訊過載給使用者帶來的煩惱。如果每個人關注公眾賬號的合適數量是15個,即便按照每個賬號每天推1條資訊來計算,4億微信使用者每天能夠接收的推送資訊,其總量上限則至少會達到60億條,因此創業者要想在微信平臺上實現自己的夢想,只有推送高質量的資訊才是王道。
馬化騰認為,過去包括華為、中興、海爾等國內知名企業已經“走出去”了,然而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確實要更加落後一些,國際化並沒有取得成功。為此,他說了這樣一段話:“過去中國網際網路模式都是從美國複製過來,走出去不太可能。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浪潮席捲全球,很多國際網際網路巨頭自己也並沒有準備好,或者受限於原有PC或者Web服務和習慣的牽絆,(他們)很難做出純移動互聯文化的產品。現在亞洲的移動網際網路和手機一定程度上發展速度比西方還快,這給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微信正式向美國本土滲透之前,為了預熱,微信早就在港臺地區和東南亞國家展開了佈局。在這些地區,微信投放了為數不少的廣告和明星代言,以此來提高自身的曝光度,從而廣泛地培植起一批“種子”使用者。然而在美國市場的情況卻不太樂觀,畢竟微信剛剛起步,使用者只能侷限在華人和中國留學生這個圈子裡。所以,微信能否在美國複製在中國的成功,現在來看還很難預料。
現在,微信已經被馬化騰當做探路國際化的一種武器。馬化騰相信,微信的創新速度已經超過了歐美的同類產品,比如開放性的平臺、商業模式的嫁接、朋友圈社交……這些都是騰訊的獨創,和原來的產品相比有了很大的差別。
微信的迅速崛起,給運營商短、彩信等傳統業務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於是出現了“微信收費事件”。
從2013年2月底開始,一條關於電信運營商要向微信收費的傳聞引發行業震盪。同年3月31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在第二屆“嶺南論壇”上講到,將支援電信運營商的合理需求。誰知這個訊息放出之後,立即遭到了廣大使用者的反對,使用者認為自己已經花了流量費和網費,再對微信收費的話等於是雙重收費,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2013年4月23日,工業和資訊化部新聞發言人張峰在國新辦例行新聞釋出會上表態: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業務是否收費,不是由哪一方來決定的,而是由市場來決定的,工信部將堅持“其經營者依據市場情況自主決定”的原則。從這之後,微信收費風波暫時得到了平息。
可以看出,主張“微信收費”的運營商們,是在被馬化騰逼得收入日益減少的窘境下提出來的,不過這個提法也引起了廣大使用者的反感。從馬化騰這邊來看,他當然也深知騰訊目前和運營商之間的關係比較敏感和微妙,不過他認為微信的產品概念和運營商提供的通訊服務並不相同,也不屬於傳統運營商的業務範疇,所以未來的發展方向將趨於合作而非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