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ICQ的時代到來了。
在仿製ICQ的時候,馬化騰他們發現了ICQ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ICQ將所有的資訊都儲存在使用者端,一旦使用者換一臺電腦登入的話,之前新增的好友將全部消失不見;而且ICQ只能和線上的好友聊天,也必須按照使用者提供的資訊來尋找好友,搜尋能力很弱,使用者體驗還有很多提高的空間。
其實,這些看似細微的差別,如果放在中國網路使用者使用市場中,是具備了很大的優勢的。當時中國很多網民都是在網咖裡上網,他們當然希望將OICQ上的資訊存入伺服器而不是使用者端。馬化騰在認識到ICQ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後,便著手進行改進。很快,他編寫出了一套伺服器中斷資訊儲存的程式,無論使用者更換多少臺電腦,在登入OICQ時都會保留之前新增的好友。與此同時,馬化騰還將前後兩端的功能按照使用者的需求進行了有機的結合,讓使用者的體驗快感達到最佳程度,比如,使用者可以對離線的使用者留言,只要對方上線就可以看到訊息;使用者可以根據線上使用者的名單任意選擇聊天物件。此外,OICQ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它可以讓使用者選擇個性化的頭像。幾年之後,MSN才推出了類似的功能,由此可見馬化騰對ICQ的改進價值有多大了。
在OICQ推出之後,它自身具備的優勢立刻吸引了一大批使用者,人們發現它和之前的ICQ相比,雖然在很多模式上非常相像,但是在功能上卻有了很大的進步和超越,OICQ的人氣越來越旺。馬化騰看著日益增長的使用者數,對OICQ也越來越有信心。
如何讓更多的潛在使用者瞭解和使用OICQ呢?辦法只有一個:宣傳再宣傳。
馬化騰深知,現代商業是需要高明的營銷手段的,主要的手段就是商業宣傳。縱觀那些得到海外投資的中國各大入口網站,無一例外都是在做“廣告轟炸”,其覆蓋面之大讓人歎為觀止。
相關資料顯示,1999年到2000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在報紙和電視臺做的廣告花費超過1.5個億。此外燈箱廣告也成為網際網路公司的常用宣傳手段。其中,在“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搜狐、新浪、易趣等網站構成了戶外燈箱廣告的主力軍,也是曝光率最高的。
當時的騰訊公司還沒有得到任何風險投資,只有啟動資金那麼一點錢,如果拿出幾百萬去做宣傳,小企鵝能活活餓死。思前想後,馬化騰只能另外尋找新的出路。很快,他將宣傳推廣的心思放在了BBS上。為此,他獨自一人跑到國內大學的一些BBS上發帖灌水。
不得不說,馬化騰的這一招還是非常管用的,也體現出了他敏銳的戰術眼光。因為我國的網際網路起步比較晚,能接觸到它並熟悉掌握的大部分都是年輕人,而大學生又是年輕人中的主力軍:他們對網際網路充滿興趣,喜歡上網也瞭解網路,所以將目標使用者鎖定在他們身上,要比放在燈箱廣告牌子上更有實用性和針對性。很快,OICQ的使用者群就被這些“天之驕子”們迅速佔領了。
馬化騰的另外一個推銷地就是網咖。因為那時候家庭電腦還是比較少見的,人們上網的主要途徑是去網咖。而網咖電腦裡總會有各種已經下載好的休閒娛樂軟體,網咖的這種“捆綁式軟體”成為宣傳OICQ最好的手段之一。
沒過多久,馬化騰的“企鵝時代”就到來了:1999年11月,OICQ的使用者數量猛增到100萬,2000年4月則達到了500萬!
2001年5月9日,美國線上的ICQ使用者數量突破了1億大關,這個成績讓美國線上徹底消除了對即時通訊的懷疑,讓他們看到了在1998年投入2.87億美金買下ICQ是多麼明智的決策!不過,美國人並沒有笑到最後,到了2001年底,中國本土的OICQ使用者數量超過了9000萬!更讓人們感到吃驚的是,OICQ的使用者數量差不多以每天39萬人的速度持續增長,這意味著OICQ比肩乃至趕超ICQ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要知道,OICQ實現使用者數從0到9000萬的增長只用了3年的時間。雖然從數字上來看,騰訊的成長似乎沒有耗費多大的力氣,然而馬化騰和他的團隊在這期間經受的磨礪和考驗絕對無法用一個快速增長的“3年”一筆帶過。而隨著OICQ的迅速走紅,ICQ終於發現了這個在悄悄成長的“孿生兄弟”,對它的來源與合法性提出了質疑。於是,一場有關技術專利的官司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