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是作學術交流的人,必須先站穩臺灣文學的立足點。自一九八五年柏林經
驗之後,我得以從美國以外的大框架歐洲,思索臺灣文學已有的格局和未來的發展。令我震撼至深的是一九八六年在德國漢堡舉行的筆會年會上,西德著名作家葛拉斯(GUnterGraSS)對支援俄共威權的東德作家,咆哮責問:“文學良心何在?”
一九九二年在巴塞隆那的筆會年會,幾乎是該城向西班牙爭取獨立的一個論壇,我們收到的檔案一半是使用該城的加泰隆尼亞語,以示他們古老語文的存在意義。而最強烈的啟發則是一九九四年,在捷克布拉格的筆會年會,主題是“國家、種族、宗教、社會的容忍與文學”,由捷克作家總統哈維爾主持,其中有一場座談會題目是“小語言與偉大文學,小語言寫作者的難題”。另一場是“我們自知幾許?”第一次看到語言有大小之分,第一次聽到蘇俄解體後,五十多位作家各自回到獨立的國家,不用俄語陳述,而是重用小語言的母語創作,陷入另一種困境。
我曾根據他們的話寫了一篇《我的聲音只有寒風聽見》,文中並未明言我的憂慮,世界的漢學界已將注意轉移至中國大陸,臺灣重要的作家多已停筆,本土化的聲浪日益高漲,當年大家用中文寫作的熱情不再,會不會有一天,我們也面臨小語言、小文學的處境?從此,我對臺灣文學的關懷,就不再只是單純地鼓勵與評介,而是它在末來的發展和定位。一九九二年正式接任中華民國筆會英文季刊總編輯的工作,將近十年,得以深耕臺灣土她的文學創作,對這個大問題有切身的領悟。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Chrome谷歌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