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千好萬好的,尤其是節日前的家。譚恩美(AmyTan)在感恩節前夕匆匆結束了旅途,踏進這座在舊金山的冬日尤其顯得溫暖的家。自一九八七年《喜福會》出版之後,她總是顛沛在旅途上,按出版者和經紀者的要求為她的新作巡迴介紹,與讀者見面。這次還是如願在感恩節同丈夫、母親、弟弟,以及親近的朋友們在自己的家團聚了。節前的時間僅夠她對環境做最後的裝點和準備食品、飲料。有十幾位客人要來。這座維多利亞式的房子不久前完成了內部裝飾:淺棕色或暗橙色的牆壁,似乎都是金色的色調。那色調讓進入此地的人都感到了女主人在她每部作品中體現的熱情與浪漫,和一層隱隱的躁動不安。
看著自己的母親、丈夫和弟弟一家同坐在一張餐桌上,譚恩美的童年、少年和成年都在這裡了。她是一個出生在奧克蘭的成千上萬的中國孩子之一。同那些孩子一樣,她也一度有過無所歸屬的痛苦。童年的恩美(大家叫Amy)她時而想:“不知怎麼回事我生在一個錯誤的家庭裡了。我大概誤入歧途,跑到這個中國人的家裡來了。”美國社會被稱為“大溶器”(Melting),對各民族文化的溶解之迅速和徹底使恩美選擇美國的生活方式:“我們吃漢堡包和蘋果派,企圖使我們的中國特徵消失。好像有這些不同特徵是一種恥辱。那是一種自我憎惡。”也像其他落生在美國的中國女孩一樣,她也對自己的東方形象感到疑慮,似乎這是她被這塊國土接受的一個致命障礙。在她那些不成熟的年歲中,她甚至想到去做整容手術,使自己成為美國芸芸眾生中不可區分的一員。每個少年人都害怕與群體中的少數站在一起;年輕時代的恩美,作為一個有文學潛質和異常敏感的女孩,更是加倍體驗了這種青春期心理特徵。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