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送走孫堅後,孫策很快也辭別孫靜及一眾宗族,返回秣陵。
首相張紘和計相虞翻正在籌建秣陵。虞翻提出了修改意見後,張紘也不敢大意,再次勘察整個擬建都城的整個區域,還請了精通風水的同道來參謀。
這位同道不是旁人,正是襄陽學院的祭酒蔡邕。蔡邕是個通才,不僅精通儒家經典,還通曉各種秘術,比如圖讖,對地理也有相當的造詣,據說讀過傳自黃石公的《青囊經》殘本,靈不靈不清楚,反正說起來頭頭是道。
他說那一套玄而又玄的理念,孫策沒聽懂,只聽懂了一個意思:秣陵王氣已經被秦始皇掘斷,不宜作為王都,否則國祚不久。至於疾疫,秣陵的確有鬱結之氣,可是有秦淮河疏通其間,只要人口控制在一定範圍以內,發生疾疫的可能性不大。
孫策不相信蔡邕的理論,但是他承認蔡邕的結果有一定的科學性。所謂疾疫,很多時候都和人口有關。人口多了,衛生狀況堪憂,傳染病就容易發作,相互感染,形成所謂的疾疫。如果醫療衛生做得到位,即使是大都市,出現大規模疾疫的可能性也不大。
參考了蔡邕的建議後,張紘和虞翻統一了意見,建議在金陵邑的舊址營建新城。
金陵邑是楚國滅越之後營建的軍事要塞,就建在沿江的臺地上。這片臺地是一片本地不多見的石質山地,又稱為石頭山。石頭山北臨大江,西臨秦淮,水路交通極其便利。正對著石頭山的江心有一片江心洲,將大江一隔為二,主江可供百姓船隻來往,夾江可停泊水師戰船和官府的船隻,互不干擾。在東側,有玄武湖可供戰船長期停泊、訓練。
Loading...
未載入完,嘗試【重新整理】or【退出閱讀模式】or【關閉廣告遮蔽】。
嘗試更換【Firefox瀏覽器】or【Edge瀏覽器】開啟多多收藏!
移動流量偶爾打不開,可以切換電信、聯通、Wifi。
收藏網址:www.peakbooks.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