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到了赴經濟特區考察的日子,琴音前一天晚上忙到很晚,幫忙陳來收拾好飯館的衛生和、清潔和未及時處理的一些事情。當天又起了個大早,幫忙陳倩收拾行李,打掃住過的房間。陳倩看在眼裡,評價說,琴音有資質,又很勤勞,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
小汽車直接開到飯館門前,琴音與陳來告別,然後跟著陳倩出發了。陳倩的男女兩個隨從,男的開車,女的坐在副駕駛位置。陳倩和琴音坐後排。小汽車往經濟特區的方向駛去。琴音第一次感受到小汽車的魅力,那種從門前出發的便利,真讓人羨慕。
早晨的陽光射穿路邊的高樹,縷縷光線讓道路顯得富有詩情畫意。小汽車在廣州城內的街道行駛,琴音透過車窗,看見一些穿著白色背心的男子在道路邊上跑步。除了晨起跑步的人外,路人多數騎著腳踏車。穿著打扮也還隨意,有穿著海軍T恤的,有穿著土布的,也有一些年輕人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的。在琴音看來,改革開放初始,人們對於美麗時尚的追求還沒有達到統一的標準。
離開了城市的繁華路段,琴音所見,有的老伯伯吃力地推著手推車,手推車上裝載著磚頭、瓦片。令琴音久久側目而視的,是一輛輛滿載蔬菜的拖拉機,急急地迎面而來,駛往省城鬧市方向。琴音習慣了農村生活,對蔬菜情有獨鍾,也容易關注。
坐在一旁的陳倩很快便發現了琴音在關注蔬菜。她笑著問琴音:“怎麼啦,對蔬菜格外青睞?”
琴音說:“我看見那麼多的蔬菜運往城裡,想起了我老家的菜地了。”
陳倩告訴琴音:“前些年,我經過這裡的時候,還沒有那麼多蔬菜。現在省城放開了農產品的價格,城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鼓勵在保證糧食生產的情況下,儘量多種經營,蔬菜品種和數量也漸漸地多起來了。”
小汽車開出了省城,燦爛的陽光之下,廣闊的平原突然顯得格外碧綠。琴音突然尖叫起來:“哇!好大一片菜地呀。”只見公路的兩邊,寬廣的農田,田間種植著各種各樣的蔬菜,還有一些戴著草帽的農民正在田間摘菜,幾輛拖拉機停放在公路邊,一些農民將摘好的菜裝上拖拉機。琴音明白了,剛才那些運菜進城的拖拉機,應該就是從這裡出發的。
陳倩也對這裡的菜地景象感興趣,叫停了車子,與琴音一起下了車。陳倩讓兩名隨從留下,又對琴音說:“以前這一帶只生產水稻,現在除了水稻還種植了這麼一大片蔬菜,我對農村的這些變化也很感興趣,順路看看去。”琴音高興地點頭。
遙望公路對面,田野阡陌的盡頭,一些磚瓦房子掩蓋在樹林之中。琴音跟著陳倩,一前一後往村子走去。她們身前身後的田間地頭,種滿了各種蔬菜。
走進了村子,村民們聽說是香港的美女老闆來了,紛紛出來看個究竟。原先寧靜的村子,一時間變得人聲鼎沸。幾個看起來是村子裡掌事的人走了過來,主動接待陳倩和琴音。他們知道陳倩是香港回內地投資的老闆後,格外地熱情,拉起了鄉情,問了些香港的事情,表示出對外界的濃厚興趣。還表達對陳倩回來帶動內地發展的願望。
陳倩聊完了家常,話鋒一轉,便回到了當地農村種植蔬菜的事情上。說起種植蔬菜的事,農民們你一言我一語的,好多話說。
原來,這平原地區的農村,位於省城和經濟特區之間的寬闊地帶,對政策的把握也先於別的地區。他們這個一千多人的村子,自從搞了包產到戶後,農民們發揮鄰近省城的優勢,竟然大約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專門種植蔬菜,銷往省城。
“專門種植蔬菜,有收入嗎?”陳倩問道。琴音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側耳恭聽起來。
“那收入可好了,比專門種植糧食的收入要高好多了。”掌事的說得眉飛色舞的。
琴音好奇地問:“那剩下百分之一的人幹嘛呢?”
掌事的人哈哈大笑起來:“那些人更加厲害了。”接著便介紹說,那些人承包了上百畝地,專門種植各種水果和花生、淮山等經濟作物,僱用十幾名外地農民,按月給他們二三百。
“哇!”琴音簡直難以相信,原先自己也在農村,怎麼就沒有想到,這些農村常見的種菜、種果、種作物,也能有這麼好的收入,“每月二三百元,一年就是好幾元!”
掌事的人見琴音如此驚歎,笑著說,“這你以為就是厲害的了?還不算呢。你再往前,前面二三公里那個村子更加厲害,他們才二十多戶人家,全村都養豬。”
“養豬?”琴音想起隔壁阿桂常常提起要養雞、養豬之類的,不由得叫了起來。
掌事的接著說:“他們專門養豬,其中一戶人家養了一百多頭豬,收入可高了。”
“豬都賣給誰呢?”琴音問。
“省城的酒店、飯館越來越多,他們養的豬還不夠賣呢。”掌事的說。
琴音立刻想到陳來的飯館,每天都需要購進很多蔬菜、豬肉,哦,原來這些蔬菜和豬肉都是在城郊生產的。
掌事的指著琴音問陳倩:“這姑娘應該不是你們香港的。”然後便說道,解放前的農民連土地都沒有,靠給地主種地過日子,餓死都沒有人理。現在的農民有土地,分了土地又搞承包,農民的出路可多了起來了。舉例說,留在農村的,搞專業種植和養殖,專業種植有種菜的,種果的,種藥材的,還有種花的;專業養殖有養雞的,養豬的,養兔子的。等等。很多。
“留在農村的?言下之意還有沒留下的?”琴音又問。
“沒有留下的也開始多起來了。”掌事的又如數家珍地舉例,經濟特區開始搞建設,有的人可以去搞土木工程,進廠做工,甚至去開個小雜貨店、小食店,人多了,買東西、吃東西的人自然也多起來,能賺錢。還有的農民專門跑運輸,替我們運蔬菜、豬肉進城。總之,現在的農民,生計的路子越來越多了。
琴音默默地記住了村子裡的所見所聞,心想,當初自己在公社廣播站兼職的時候,小山村的人常常打聽外界的訊息,而今天的見聞,不就是最好的答案麼?
琴音想,要是再有人問起,現在可以透露的訊息可就多嘍。可是,人在異鄉為異客,什麼時候才能將今天聽到的、看到的、學到的東西告訴小山村的人,讓山村也緊跟形勢的發展呢?
陳倩拉起了琴音的手,琴音才回過神來。與村子裡的人揮手告別,回到車上。小汽車繼續往經濟特區開去。
“琴音,從小山區來到大城市、大平原,是不是學到了很多原先不知道的東西?”陳倩問。
“嘻嘻,學到的東西可多了。如果讓我再回到小山村,我將不再是原來的我了。”琴音說。
“哈哈哈哈!”<!--over-->